2018年6月3日星期日

第八章 文化智慧

可致電 或 WhatsApp 91864286
購買印刷版本 只需 HK$168


第八章 文化智慧
















引言:智慧和知識的分別………………………………………………………………355

  誠實…………………………………………………………………………………364 

    …………………………………………………………………………………370

  平衡…………………………………………………………………………………377

  自由…………………………………………………………………………………380

  參考…………………………………………………………………………………383

  挑戰…………………………………………………………………………………386

  文化環境……………………………………………………………………………388

  硬硬的殼……………………………………………………………………………392

到底智慧有甚麼用………………………………………………………………………395

中國文化的遠古資料.............................................................................................397

附錄:莊子思想概要.............................................................................................406

   

引言: 智慧和知識的分別



    智慧是推動知識的力量。四兩智慧,只能推動四兩知識。



  只有一丁點知識的阿嬸,只需要一丁點的智慧,就能應付生活。但是,一個學富五車,擁有八噸重知識的大官,卻必須同時擁有不少於八噸重的智慧,才能把知識充份發揮。智慧不足,就會闖禍。許多大人物身陷牢籠,也未必知道,原來問題是欠缺智慧。



  智慧不同知識。知識是可以寫在書上,可以發給學位,可以頒授文憑的。知識是可以生產的。現代的教育制度,其實也即是工廠制度。要多少醫生,工程師,甚至音樂博士和文學博士,都可以在學校裡製造出來。



  但推動知識的智慧,卻未必可能隨意生產。



  明明好像很容易:「推動」一點點的甚麼「知識」,有何困難?然而,未能確定前景的時候,困難就出現了,無法抉擇的苦惱,就擺不脫了。



  全部的莊子,都和抉擇問題相關。但熟讀莊子,卻未必就等於獲得智慧。



  紙上的理論,變為能量,是有條件的。



    一, 承認無知



  智慧是有未知成份的。其中包含有人類迄今為止,無法掌握的因素在內。亦可以說,智慧是有點神秘的。所謂「承認無知」,就是在這一點上承認無知。蘇格拉底說,承認無知,就是智慧。表面看好像很容易。任何一個人,都可能自認無知的。但到真正需要放棄自己所一向習慣了的固有觀念,就沒有幾人能夠做得到。知識是一種系統,更是一種綑縛力量。欠缺智慧,會被知識綑縛,而不是推動知識。



  西方近年流行的思維方式是跟承認無知相反的。面對全新的,未見過的事情,專家們通常都有一套已知方法,去批判和審定:甚麼是對的,甚麼是錯的。



  他們無法分辨,「錯的」和「新的」有甚麼不同。他們無法回歸孩童狀態,不能以無知的眼光看待新事物。



  當你告訴他,一加一未必一定等於二的時候,他會覺得你計算錯誤,不合邏輯。因為,他不能放棄他的數學方法,也不能放棄他的邏輯觀念。他會迅速否定,立刻給你一個大大的紅交叉。為何他的否定速度會這樣高?因為,他根本用不著思考,不假思索, 一口否定。 並且,他同時會感覺憤慨。他覺得你的想法,完全不可接受。他是真真正正地,生氣了。



    在冷靜判斷之中加進情感, 本來是西方邏輯學所不容許的。但這樣的憤慨情緒,卻十分常見。



    所以,承認無知,是很不容易的。



    二,能人能出



  承認無知,不等於不分對錯。而是要以一個無知者的身份,進入系統,然後,就會知道,系統如果有錯的話,這錯,是發生在那裡的。他更加會知道,系統的裡面,如果是有寶藏的話,這寶藏,又是存在於那裡。



  舉個例來說,一個想要研究希伯來文化的人,可能首先就要歡歡喜喜而不是縐縐眉眉的全部接受了希伯來文化的整個系統。而且,這種接受,並無不可告人目的,是真心的,是無私的。



  能入才能出。幾年之後,一個全新眼光的真心參與者,就會跳上一個層次,看到問題的真象。他不會只知道了一個系統,而是知道了系統上的系統,甚至全部系統,都清楚了。



  誰肯花幾年時間?



  一個無私的參與者而非外在的觀察者,本來就是想著要花一生,而不僅是幾年時間的。當他進入系統的時候,也從未想過要出來。



  而所謂的「出」,也並非簡單的離開了就算。他會思想飛躍,升上一個層次。只有真心無私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

 

  中國歷史上,似乎最聰明是諸葛亮。我們曾經在《莊子宇宙》的「生命」一章中,專門探討過他的例子。他三戲周瑜,七擒孟獲,火燒曹操。但等到形勢上升一個層次,他自己就升不上去了。他被逼輔助劉備的兒子劉禪,只能迎著失敗前進。他明知劉禪不可輔助,但只能苦口婆心,勸他甚麼親賢臣,遠小人。他在應允劉備出山的時候,從未知道,原來自己的角色,並非丞相,而是褓姆。百萬軍中藏阿斗,到最後,他親手把國家最重要的權力,交了給一個無能的弱者。



  諸葛亮是聰明的,但卻能入不能出,欠缺智慧。



  甚麼是智慧?



  以下羅列的現象,或者有助探索。但前提仍是要承認智慧的未知性質。而且,智慧是很尷尬的一回事。這裡羅列的現象, 可能和智慧有關, 但也可能全不相干。一個真正智者看見這八種現象,可能哈哈大笑:「甚麼?智慧和愛有關係?」他覺得, 這是笑話。又或者在一個真正智者眼中, 要忘記了愛才是智慧。這八種現象, 全部丟棄, 才是智慧。到底真正的智慧是不是這樣?這裡只能夠是「姑妄言之」。所以, 以下所列舉的所謂智慧現象, 只是一種參考, 而這種參考, 可能重要, 也可能全不重要。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你覺得如此, 就是如此。



   從另一角度看去, 問題全然不同。因為, 智慧是從文化整體去看, 才是有意義的。一個人曉會愛, 一個人曉會誠實, 未必就是智慧。但一個文化重視了智慧的多種現象, 就有了智慧生發的可能。作為一種文化現象, 智慧有以下八種表現。







    智慧的八種文化現象:



  一 誠實  二 愛  三 平衡  四 自由

  五 參考  六 挑戰 七 文化環境  八 自己的殼






 智慧的第一文化現象: 誠



  誠是最重要的,本來也是不說自明的。但奇怪的是,這也是在諸種條件中,最難,最不容易做到的。無論是個人或集體,要真誠面對所有的尷尬,並不容易。只有最堅強的強者,才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弱者是寧死不願意暴露自己的。弱者無法以真誠面對宇宙,亦因此,永遠不可能看見真理的閃光。弱者在第一環節,已被淘汰。



  而誠實不只是個人的事。



  地球上有的文化,允許不誠實,甚至鼓勵不誠實。就是這些部份,使這些文化不能開展。他們覺得,生活已經夠艱難了,需要用一切的手段去求取生存。因此,有需要的時候,不妨說謊。這種文化是甚麼文化?他們在歷史上一再失足犯錯,有心人很容易就觀察得到。這是一種全無前景的惡劣文化。這種文化, 自認剛強。其實,是最脆弱的文化。他們以為, 只要勇敢和拼命就夠了。如果有任何阻礙, 只要殺出去就夠了。其實是不夠的。



  說謊文化,是永遠站不起來的。在困難的環境中,只會愈來愈困難。遠古的說謊祖先們,沒有想到,子孫後代不能正確面對現實,會產生不可解決的困難。



  又有的文化,容許小偷小盜。以為奴隸或者低下階層,偷一點去維持生活,也沒有甚麼。



  本來是沒有甚麼的。但當文化上容許了,這一種文化,就不能面對真理。他們永遠只能靠欺騙手段,騙取信眾的信任。有時, 集體催眠的力量,確實可以使領袖的權力得以鞏固,但一種文化的前景, 就從此毀滅了。



  一個人說謊不奇怪,一個文化集體說謊,集體欺騙自己, 是很悲哀的。各種文化都有偽經,或者在神聖的典籍中,混入了謊言的成份。



  人類文化,有積極進取的一面,但亦充斥著謊言。不少先知和聖人,極端聰敏。他們的發現,開創了人類的路。



  但亦有古代說謊高手。他們的謊言,使真理被阻礙,使後來的人,無法了解,為甚麼自己所極度尊崇的權威之士,卻是做假的。而我們亦應該保持一種信念: 權威是有參考價值的,但權威也是人為的,權威不等於真理。不少權威都是吹出來的。任何神聖經典,都不是絕對的。最後的判斷,不是在經典中的文句,而是在於真理的考驗。



  今後的文化,一個最重要原則,就是要去除謊言。誠實有甚麼不好呢?最多坐牢,最多殺頭。但你保護了真理,智慧是屬於你的。最後勝利,也是屬於你的。有人說,人都死了,還甚麼勝利。但也許他未曾知道,誠實的智者,是永遠不死的。



  另一個困難是要區分寓言和謊言。很多古代經典是寓言,是虛構的。但虛構不等於說謊。虛構的故事中,往往含有真理。真理就是靠這些迂迴道路傳播的。這也是對後世的挑戰。你不但要自己誠實, 尚需要面對種種幻象,有分辨的智慧。要在大量的謊言中尋找黃金,絕不容易。但無論如何,誠實是每一個人腳底下的硬地。站穩了,才有資格追求智慧。說謊者是沒有資格的。



  誠實是智慧的條件。不誠實,是不智的,智慧是不會成立的。不誠實會導致終極性的失敗。環境的挑戰,敵人的威逼,未必會使一種文化滅亡。不誠實,無法正面面對現實,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在智慧的各種條件之中, 誠實是未必比較容易的。如果你甚麼都不知道, 甚麼都不明白,但是, 只要你保持一貫的誠實,絕對不說謊,你就是有希望的。未來的環境可能極端嚴苛,但你仍可能應付。



    中國文化和西方的希伯來文化,在此處好像有些不同。希伯來文化要求洗淨自己。追求智慧之先, 要滌除所有的罪。所以,他們有洗禮。一個人, 只有徹底承認了所有的罪, 靈魂才是乾淨的。其實這也是一種誠的原則。徹底誠實, 要求是一樣的。當我們的靈魂都好像白紙那樣乾淨, 智慧就有地方進駐了。你會十分聰明, 而且身體健康。因為,你是乾淨的。你再無後顧之憂, 你可以勇往直前了。

智慧的第二文化現象: 



  我們都自以為明白愛。以為愛是很簡單的。



  而愛的呼聲也實在是太多。與智慧相比,似乎愛的地位更高。世人忘記了智慧,卻沒有忘記愛。



  愛是可能定義的。愛是有理由的。可惜知道的人很少。而愛的教育,也極端不容易。要教會一個人去愛,難之又難。



  曾經以為,愛是和人在大腦中的感情區域有關的。感情豐富,學會愛的機會大些。



  殊不知道,感情豐富,甚至感情用事,都未必就是愛。



  西方有學者說,愛是一種藝術,要像學藝術那樣去學習愛。但這種道理,幾十年來,未見成效。他們說,愛是感情,也是責任。愛一個人,就要負起責任。這也不能說是錯的。愛是感情,也是藝術,更是責任。



  但是,這樣說,未能指出問題的根本所在。用這種道理去教育,沒有人反對,但也沒有人學得會愛。



  另一方面,無數渴望愛的人,沒有那樣多的理論,只以為性就是愛。只想從性得愛。而這是更加嚴重的問題。不適當的慾望, 只會把社會推向墮落。



  在甚麼地方可能學到愛呢?



  有一個地方,可能學到愛。



  這地方就是戰場。鬥爭愈是嚴苛,槍林彈雨,鮮血淋漓,人們愈是強烈的去愛。



  因為,愛是一種在共同奮鬥中產生的感情。而奮鬥是有目標的。目標愈明確,壓迫愈嚴酷,愛得愈深。



  兩個人走到一起,為了生活,就有了奮鬥目標。一個球隊走到一起,為了勝利,也有了奮鬥目標。在戰爭中的軍隊,為了抵抗敵人,更有奮鬥目標。只是我們不容易覺察: 全世界的人類走到一起,為了共同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一種奮鬥目標。而這種奮鬥目標是不可否定的。看到陌生人遭遇險境,多數人都會主動伸出援手。因為,人類生存是一種共同目標。素不相識,但互相關懷,是很常見的。因為,這就是人類之愛。



  只識愛自己的人,是沒有愛的。因為,沒有共同的奮鬥目標。所謂「自愛」是很消極的。人固然應該學會照顧自己,不應該放蕩任性。但愛是在有共同目標的相互關係中產生的。只愛自己,就是自私,不能算是愛。如果愛的教育淪落到成為只教學生「自愛」、「愛自己」,則是徹底失敗的。



  愛的教育,應該是生命目標的教育。而這種教育不能只在課堂中宣講。要在奮鬥的環境中,才能夠有所感受。



  說起來,現代教育的問題是很多的。只教授知識,不傳授智慧,連愛也無法教會學生。學生在學校裡,被強行灌輸以各種知識。壓力無法忍受,就有校園暴力事件出現。



  不少人宣傳一種無緣無故的愛。以為愛可以是無條件的。如果愛真是無條件,則同床也可以異夢了。或者有時短期目標可以不同,但終極目標必定需要一致。偶然在街上碰見一個陌生人,也是有共同目標的。作為人類,是一個奮鬥的整體。這就是人類互愛的理由。



  而愛的一個最簡單目標是建立家庭,共同生活。可惜現代人許多是不要家庭的,只要享受。  

  

    兩個沒有愛的人,很快就會互相厭倦。



  那麼,愛和智慧又有甚麼關係呢?



  愛是需要智慧,才得以維持的。想錯了,就不會愛。愛需要智慧,智慧更需要愛。愛是最泛濫的詞。但世人從未知道甚麼是愛,不知道應該怎樣去愛。父母子女之愛,男女之愛,鄰居之愛,以至同胞之愛,國家之愛,或者敵人之愛,甚至寵物之愛,是甚麼一回事?人應該愛誰不愛誰?這不是簡單的爭論,而是人類文化發展了幾千年的爭論。



  愛是有條件的。第一個條件是共同的目標,第二個條件是智慧。愛是感情,智慧是能力。智慧是需要有愛才有力量的。沒有愛的燃燒,智慧就是弱質的,甚至是無效的。



  奇妙的是: 智慧本身是一種動力,但這動力也是需要動力去推動的。愛就是這種動力中的動力。目標明確,智慧驅動,盡情發揮。



  所以,智慧的第二個條件是愛。沒有愛,智慧難以成立。



  小智慧只能顧及家庭或者自己人之類小單位,無法真正觀察全局。只有大智慧是全面的。解決人類難題,需要的是大智慧。而大智慧的動力,就是大愛。



     仍有疑惑嗎?例如,敵人和我的目標不同,我是否可能愛他?這就要看層次了。上面的層次告訴你,敵人和你的目標是相同的呢。如果沒有了敵人,你就不會存在了。




智慧的第三文化現象: 平衡               .



  失衡的個人,也可能是智慧的。但失去平衡的文化,就未必是智慧的了。



  很多極度創意的人物,都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瘋狂的。例如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就是其中一位。這類人物,就好像一條利刺那樣,從人性深處刺進去,把我們喚醒。他自己終生都在受不平衡的痛苦,但他帶來人世的幸福。



  作為個人,可以不平衡。但作為文化,不可以不平衡。



  一般看,平衡是有六種角度的。



  左右平衡是最容易看到的。人的左右腦,掌管不同的思維方式。平衡得所,觀察全面。但這是大問題。中國文化,就是右腦傾向的。而西方文化,卻是左腦傾向的。這些問題,要另外專門研究。不宜疏忽。



  上下平衡代表天性與人性兩方面。



  前後平衡,代表人的前進方向。是往前還是倒退,是發展還是落後,要視乎總體智慧的發揮。



    猶太思維的平衡觀念,可供比較:(下面列出的是猶太觀念)





左右(左腦和右腦)、、、、理智與天才的平衡



上下(天性和人性)、、、、寬容與判斷的平衡



前後(前進與倒退)、、、、主動與被動的平衡



   關於平衡的道理, 請參考《莊子宇宙》中的「自由」一章。





智慧的第四文化現象:  自由



  自由問題,是莊子的精粹。



  自由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自由。一種是內在的自由。



  外在的自由失去了,未必會同時使人失去智慧。而一般世人,只注意爭取外在自由,捨本逐末。



     外在自由,未必與智慧相干。



    人的最珍貴,最重要,不可欠缺的自由,是內在自由。



    內在自由,在莊子的筆下,就是「逍遙」。而渴望追尋智慧的朋友,是一定必須經過這一個大關的。內在自由好比點金石,有了這自由,智慧就變成黃金,造福於人。



    問題只是: 為甚麼智慧需要自由?



  人的思維發揮,需要無所牽制。在無重力狀態,沒有枷鎖,沒有牢籠,沒有任何恐懼與顧忌,才可能盡情發揮。很多所謂「枷鎖」,其實都是人們自己加給自已的。所以,內在自由是更加重要的。外來的枷鎖,鎖不住人心。外在自由,如果沒有內在自由作為基礎,是沒有用處的。



  渴望提升智慧的朋友,都知道: 在色慾磁場或金錢重力之下,思維是沉重的,是被吸附的。思維不能自由運作,就是迷失。智慧好比指南針。必須遠離一切引力與磁場, 才能真正獲得方向。否則只能永遠繞不幸的圈子。








智慧的第五文化現象: 參考



    參考就是你腳下的墊腳磚。站在磚上的朋友,看見的風景多些。站在巨人肩上的好漢,看到的風景,更多。但這些墊腳磚本身,並非智慧。就連巨人也不是智慧。所有各大文化,各種經典,都是參考。



  何謂參考?就是書本、知識。換一個名詞,就是傳承,或者偉大的文化遺產之類。



  權威的經典,常常標榜自已就是智慧。他們鼓勵遵從。但知識不是智慧,經書亦不是。



  經典和各種權威知識,都只能是參考。最終是你自己的內在思維決定的。



  參考是重要的。所有智者,都如飢似渴地學習。都希望遍讀群書,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但智者不會被知識縛住。



  知識如何綑縛智慧?



  因為,知識會結成網絡。知識不是孤立的,是在系統之中的。所以人有時反被知識所困。被限定在固定軌跡中,無法脫身。庸人們從不懷疑知識, 他們不知道,自己已經被一個陳舊的系統永遠縛住。自己縛住自己,更難開解。









智慧的第六文化現象:挑戰



  欠缺挑戰,打遍天下無敵手,是最危險的境界。暴風雨的前夕,常常是最平靜的。林則除在廣東對抗英軍。對方忽然撤兵。大海平靜如鏡,使他大惑不解。他怎能知道,原來英軍已經遠赴天津,直接攻打北京。以後,他需要對抗的,不再是英兵,而是朝中的奸黨。形勢是會徹底轉變的。此刻,敵人不再是軍隊了,而是一整個的中國文化。於是,林則除就被充軍伊黎了。



    所謂挑戰, 其實是惡劣環境的壓力。所以,富裕是不利於智慧的。環境好, 挑戰少, 智慧就會離開。只有極端聰敏自覺的人,能夠擺脫富裕的危機。古往今來, 這樣的聰明人是萬分罕見的。釋迦牟尼是其中一個。他貴為王子, 但能夠注意觀察貧窮的環境。



  智慧是在挑戰之中成長的。看不見挑戰,大難必定降臨。*






智慧的第七文化現象: 文化環境



   智慧不是簡單的事, 要從整個文化去看, 才是有意思的。而最影響重大的,是文化軸心的旋轉與傾斜。



  文化是球體,和地球一樣。地球繞日旋轉,是有傾斜角度的。直到此刻,科學仍無法完全解釋,為甚麼地球會傾斜。傾斜了才有春夏秋冬。科學家說,因為流星不斷撞擊,使地球傾斜。但這解釋不合理。道理大約是好像足球一樣。大腳踢去,球兒一定斜飛。地球要能夠斜飛,才會繞出圓形旋轉。否則就會出界,飛離太陽系。



  文化的旋轉,也有傾斜現象。



  最典型是印度文化。



  自從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印度就有了四大階級的理論。四個階級層層扣緊,最底層是賤民。理論背後的宗教系統是性崇拜。他們相信,恆河的水,是天神在天上性交的精液。天神的性力無窮,一場性交,可以維持一百年不完。精液流下來,流成一條河,造福印度人民。



  早期印度, 重視性力,而非智力。



  性崇拜是和物質崇拜非常接近的。慾望形成了文化的重心。此後,印度文化就只在這重心裡旋轉。這是叫做對立思維的常見思想方式。一方贊成,另一方就反對。反對者未必想得到, 自己已經落人了相同的思想平面,看不到平面以外的世界。長期以來,印度各種不同教派和學術主張,都在發揚慾望和禁制慾望。好像世界大事就只有這一件。他們無法擺脫這一個平面。幾千年來,印度人仍在爭論,到底是不是要禁慾。



  印度人不是沒有智慧,而是他們的智慧,都集中到禁慾和反禁慾的對立中去了。



  印度文化的旋轉,是東方式的。而且,他們的傾斜是內旋的。過份追逐內在,不理外在,科學無法開展。



  印度文化的旋轉就好像雙子星。一方面是禁慾的,另一方面則以為,性慾是與神溝通的境界。兩種極端,使文化自動旋轉,斜斜地旋轉。



  印度的情況,使人看到,文化是需要整體推動的。文化中的智者,都不是個體呈現的。要有整體的旋轉活動,才有智慧出現。



  印度的性廟,有如金字塔一樣,是投大資本,花大氣力,窮年累月的成果。



  所以印度到今天還有這許多強姦案,就是文化的負面力量。



  今後的人,如果想要正面提倡一點智慧,也是要極力推動,才會成就的。



  智慧不是空口嚷嚷出來的。

智慧的第八文化現象: 硬硬的殼





  不是人人對智慧有興趣的。許多人的興趣只是個人的財富、健康、享受。



  人本來是有兩大重心的:靈性重心和慾望重心。但這個世界過份傾斜。靈性重心被減到最少,而慾望重心則提到最高。



  但無論如何,最後抉擇的人是自己。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就是這意思。人可以一頭裁進慾望的無底深淵裡去, 也可以向上追尋智慧。



  智慧?



  我想獲得智慧嗎?



  而世界的事,就是這樣簡單。想要的人,就有的。Ask, and Ye shall be given.  這也是希伯來文化的最精采部份, 是出自新約聖經中的一句。



  自己,才是智慧的最重要條件。



    但這也是最困難的部份。我想獲得智慧?這是沒有人反對的題目。其實, 卻是沒有人真正感覺的項目。否則, 教育工作也不會這樣困難了。一教就曉, 一聽就明? 說幾句, 就能痛下決心?這是「舉世無人肯立志」的時代。或者我們都會記得三個人的:第一章中的孫悟空和賈寶玉, 第二章中的克洛伊索斯。



   人的心, 好像一個硬殼。需要有充份的力量, 擊破硬殼, 智慧就會出現。我們都好像未出生的小雞。必須努力啄開蛋殼,才能進入世界, 從此真正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而這一種思想,在個體而言是價值不太大的, 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 意義就是決定性的。


結語:



    到底智慧有甚麼用?



    在研究大問題的時候, 很多項目是常常被人提到的。有人說, 知識最重要。亦有人說, 愛最重要。其他例如教育、軍事、政治、宗教、道德等等,亦是被經常提到的。更多人認為,經濟才最重要。亦即是說,金錢最重要。



    偏偏只有智慧是最不重要,最少人提到。



    大約只有很少人留意到,只要有了智慧, 以上種種例如知識和金錢, 甚至教育和科技、政治, 都可以順利成功得到。智慧可以發財,這是真的。



    一百多年前,有人創設了諾貝爾獎金,提倡知識。但從未聽聞有智慧獎金,鼓勵智慧。智慧根本不算是一個項目,更不是一種學科,也不是一種課題,連話題也不是。



    常聽聞人說: 「某某是想錯了,所以弄成這樣。」人們只能用一個「想」字,代表他所希望表達的智慧概念。識想,不識得想,其實即是有無智慧的區別。



    這是一種時代的現象。在一種反智的向下滑行的時代裡,智慧不受重視。智慧也從來很少是個話題。但其實,智慧也正好是一種對症下藥的良方。只要有了智慧,道德和愛, 知識和金錢, 政治和宗教,等等一切, 都立刻有了基礎。



    以智慧引領時代, 時代可能改換方向,不再向下。平庸的文化, 一旦沾染了智慧, 就能使局面完全改觀。







中國文化的遠古資料



   古埃及的最後一位統治者是號稱埃及妖后的克麗佩脫拉,是埃及覆亡前最後一位統治者。起初她想拉攏羅馬的凱撒大帝,共同統治埃及。後來凱撒被刺身死,她又和凱撒的繼承者安東尼交好。可惜安東尼的氣魄完全不及凱撒。和屋大維一場海戰,全軍盡墨。據說她是在海上親自督戰的。安東尼的羅馬船都沉沒了,她還想東山再起,命人把她的埃及船隊抬上陸地,想從地中海走到紅海去。那就是今日蘇彝士運河的所在地,也虧她想得到這一條路。如果她能成功,就可從紅海直航印度,打開生路。



    今日,當我們想像她怎樣把那巨大的埃及式古船弄上西奈半島的沙漠之時,仍可感受到那一種偉大文化覆亡時的悲壯。不幸是她的船隊在沙漠中遇到土著的伏兵,埃及文化就全無挽救餘地了。



   問題是:她怎樣知道,從地中海是可以從陸路走到紅海的?



   李察相信,是因為,她擁有一座偉大的圖書館。她的圖書館建在亞歷山大里亞城。那是一座濱海城市。後來不知是被火還是水毀滅了。資料待考。這城市,今日處在海平線下,已經全被水淹。古代埃及的重大秘密,包括金字塔的秘密,已經無法知道。如果古埃及人真的曾經和外星人交往,圖書館中一定有資料。這一次損失,是人類的不幸。



   但中國人的損失,更加不幸。



   中國人的遠古資料,大約有三個人看過。



   第一個是屈原。他在流放的時候,曾經到楚國鄀都的楚先王廟中看過。這楚先王廟裡,有很多的璧畫。壁畫其實就是遠古的中國文化史。屈原是極少數看過的人。他的啟發,反映在他的《離騷》和《天問》裡。



   屈原的一個古怪問題,大約到今天仍沒有人可能回答。這就是李察問到底第 5543 個問題:「烏龜怎樣和貓頭鷹親吻?」(問到底 No.5543  2004 0417 )。原文如下:



 「烏龜和貓頭鷹在拖拉親吻,鯀為甚麼要聽從?」:這是屈原《天問》中的一句:「鴟龜曳銜,鯀何聽焉?」



   據學者孫作雲所述,貓頭鷹是蛇的誤筆,是龜和蛇在交纏接吻。那是代表遠古氏族社會時期,蛇氏族和龜氏族在協助鯀治水。兩氏族築成相連的堤壩,阻攔洪水。問題是:為甚麼鯀要任由兩大氏族私自阻水,攘成巨災?



    據一般通俗傳說,鯀是禹的父親,鯀用湮法,阻塞洪水不成,被舜亟死,改派鯀的兒子禹治水。但這傳說是孔子的儒家版本。孫作雲的研究,可能接近些。而屈原在楚先王廟中,肯定看過這一幅烏龜和貓頭鷹接吻圖。氏族傳說,化為神話,是有可能的。這圖今日仍可以看到。在馬王堆漢墓帛畫中有。遠古神話傳說,傳到漢代仍未消失。不過,漢代的兩種動物守規矩得多,並未接吻,貓頭鷹只站在龜背上。



    遠古中國,沒有甚麼石油危機。但兩大氏族私自阻水,攘成巨災。所以屈原的問題是: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鯀,為甚麼不加阻止?而更大的不幸是,遠古的智慧,未能傳播到後來。屈原雖然盡了最大的努力,今日的人,仍只知吃端午節粽子,不知中國文化的曲折。



  第二個是司馬遷。



    他曾經遭受最大的屈辱。以中國人的氣節來說,遭受這種屈辱,就不可能活下去。他唯有一死。但他堅持不死。為甚麼他要堅持下去?



    因為,他曾經觀書於周室。



    周室,就是周朝的皇宮。估計,周朝的皇宮中,有一個好像圖書館之類的建築物。裡面,收有大量遠古文獻遺物。而我們知道,周人曾經極力迫害對上的一個皇朝。周人的文化,和商代完全相反。有人猜想,今日號稱「殷商」的「殷人」,就是後來南美洲的印加帝國。「殷」和 inca  同音。殷人遭受周人迫害時,遠走西伯利亞,從西伯利亞走到了美洲,最後在南美洲建立了國家。這一種猜想,雖然根據是很薄弱的。但只要我們想到,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曾經遭受多麼巨大的毀滅意圖,就知道,這種猜想,是被迫出來的。



    而周室的圖書,只有一個人看過。他就是我們的司馬遷。所以,他挺起最後的一點意志,為的就是要完成他的《史記》。而更不幸的是,司馬遷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文人。他寫作的時候,仍是以漢朝的史官身份寫作。而「周室」中的文物,大約沒有甚麼屬於「殷」的東西。



  第三位,就是晉代的陶淵明了。



  陶淵明跟前面兩位完全不同。他僅僅是一個小官,沒有機會接觸甚麼文物。而且時代也不同了。但是,他看到當時流傳的一部《山海圖》。我們今日的人看《山海經》,是完全無法了解的。《山海圖》可能就是《山海經》的附圖。兩書同看,可能看得到遠古中國文化的大秘密。陶淵明可能是唯一知道這秘密的古人。所以,陶淵明才可能擁有如此獨特的智慧。



    還有沒有第四位?以李察的淺淺學養所知,是沒有了。再沒有了。



    中國人的遠古資料, 曾經大量散失。甚至是全部遺失。我們只知有傳承, 而不知傳承的所來自。地球上的文化,都是由淺入深, 一步一步建立的。但中國文化卻好像是從外星人處獲得的。遠古尚未有任何現代數學, 物理學和化學的時代, 中國人已經知道了經絡和穴位的準確位置。這種學問,是和現代數理化的系統, 全然不同的。中國遠古的人, 根本沒有掌握這些資料的工具。



  書 是重要的嗎?



  全世界,只有中國曾經發生秦皇焚書事件,亦只有中國發生漢皇改書事件。遠古文化,不堪一再浩劫。直到清朝,修建所謂「四庫全書」,目的仍只是毀滅文化,鞏固滿清的私心統治。更大的毀滅意圖來自無知偏見。長話無法短說,而我們能夠想到的,中國人能夠最後挽救自己與及挽救世界的,相信必定是:要修建一座古往今來最具規模,搜尋最豐富的超級圖書館。這一座圖書館, 將會搜集收藏中國文化自古及今所有的已經散佚資料。



   這將會是是中國人的小小貢獻。

















附錄



莊子思想概要



一,整體觀念。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智慧是屬於整體的。從整體觀察,層次高些,明白多些。正因為萬物一體,愛才是必然的。如果萬物並非一體,愛就是可有可無。



二,內外觀念。任何事情,都有內外。內在力量,是決定性的。生命就是內在的。肉體皮囊是次要的。愛比性重要。心靈的快樂比飲食重要。外在現象,未必真實。內裡才是可靠的。善於觀察內裡的人,更加聰明。



三,生命意義。是每人自己決定的。人都可以決定自己的路。而眼光愈高,路就可以走得愈遠。



四,自由。人的自由,來自洞察一切的智慧。生命再無任何限制,可以最大限度發揮。真正自由的人是最快樂的。



五,心在智先。莊子提出成心的觀念。人的智慧是從心來的。無心則無智。無心也不會有自由。



六,人的前景。既然萬物一體,所以,宇宙就是可知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一切都是可以嘗試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