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星期日

第三章 東西方的對比:波斯和希臘

可致電 或 WhatsApp 91864286
購買印刷版本 只需 HK$168


第三章  東西方的對比:波斯和希臘











第三章   東西方的對比:波斯和希臘



古代波斯的內在特質……………………………………………………139

波斯的享樂………………………………………………………………145

波斯的殘忍………………………………………………………………148

波希大戰…………………………………………………………………151

居魯士……………………………………………………………………155

波斯的信仰………………………………………………………………158

波斯的色慾………………………………………………………………163

亞歷山大大帝的魅力……………………………………………………167









古代波斯的內在特質





  古代波斯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為,那個時候,整片亞細亞大地之上,尚未有回教,亦未有基督教的影響。穆罕默德尚未出生,而耶穌仍未降臨人世。



  可能想像嗎?今日的阿富汗,伊朗等等地方,如果沒有了回教和基督教的因素,他們會怎樣面對大環境的挑戰?



    更不可想像, 是這麼大的一個古波斯帝國,今日已經成為伊斯蘭的天下。今日伊斯蘭的文化之中, 或者仍有若干古波斯影子的。



  古波斯人憑甚麼而生活?他們如何創建了這樣大的帝國?他們的文化如何?智慧何來?



  再加上希臘人的對比,或者會有啟發。



  古代波斯,是古代第一個東方概念。印度是第二個東方概念。兩個東方,形態不同。但相對於西方而言,卻是一樣。



  應該注意的是,今日的伊朗等等地方,由於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入侵和取代,已經不是東方概念了。今日的唯一東方概念是印度。以後將會說明。



  以下資料,主要來源是一部古代的歷史書。作者是希羅多德,書名就單只「歷史」二字。



  The Histories by Herodotus Translation by A. De Selincourt The Penguin Classics



  其次是一部現代作品,是Will Durant 所寫的鉅著:“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這兩部書,雖然篇幅浩大,但關心現代世界的人,是非讀不可的。



  

    波斯文化是希臘文化的對立物。如果沒有了波斯,希臘文化就不會這樣燦爛。



  波斯並不欠缺聰明人。著名的波斯君主大流士、居魯士,頭腦極端靈活,把波斯發展成為龐大帝國。但是,無法把波斯帝國,保持不沈。



  波斯文化的特色,是不重視文化,只重視軍事。波斯是近東地區最具威脅的軍事力量。我們可以猜想,如果波斯文化重視的不是軍事,而是學術,波斯帝國又會怎麼樣。波斯帝國裡,有許多閹人,宮幃事務之暇,便充任皇室教師。波斯王子,都是閹人教出來的。而波斯人很喜歡吃。他們的飲食文化,畸形發展。波斯智者提出警告,但警告只會帶來加倍畸形。波斯又有許多暴君,殘暴故事,使人毛髮直豎。但殘暴也不能挽救波斯。無論卓越君王或者暴君,都不能挽救波斯。



  你會好像發了一個長長的夢。夢中看見,古代希臘,古代波斯,這兩種文化互相糾纏,是很有趣的。



  只是請注意:波斯不是阿拉伯。古代的波斯文化,也不是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化是在公元六五一年,阿拉伯人佔領波斯之後,才逐漸取代了波斯文化的。



  今日,古波斯文化已經被伊斯蘭文化全面取代了。



    令人難以釋懷的問題只是:到底今日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文化,是否古代波斯精神的反面發揚?在種種禁慾和極端行為的背後,有無遠古流傳下來的文化基因? 如果伊斯蘭文化是外在的架構,那麼,內裡的架構又是甚麼?



  波斯不同埃及。沒有金字塔,也無古跡遺物。和埃及數千年歷史相比,只像一個幼兒班的學生。波斯帝國在地球上興滅只有二百年。今日的旅人,來往於沙漠之間,要找到波斯人的遺跡,更是難乎其難。



  這一個只有二百年的龐大古帝國,如今只存在於歷史學者的描述裡。




波斯的享樂



  從前,波斯帝國在開國君主的領導下,人民過著一種艱苦而純樸的生活,每日只能夠吃一頓飯。



  後來,國家漸漸繁榮昌盛,青年人開始不願意再過艱苦生活。他們完全無法理解,有餘錢的時候,為甚麼不能舒適一些。所謂「艱苦」,是無法以教育方法傳遞的訊息。



  很快,享樂主義就代替了艱苦主義。貴族階層的唯一職務是吃。挖空心思,搜羅窮盡,吃的文化倡盛。但沒有人敢違背每天只吃一飯的教導,於是,就把這個「一」字拉長,從早吃到晚,仍是一天只吃一頓飯。賓客盈門,杯盤狼藉,僕人川流不息的上菜,吃完可以再吃。後來波斯亡國,是另一個故事了。但問題仍在:為甚麼青年人總是無法明白?而老人家的所謂明白,又是否真明白?為何教訓總是無法傳播?



  以下是一個古波斯的殘酷故事。而故事反映的,是一種思維規律:當人們無法以理智手段面對挑戰的時候,會胡作非為的。



  古代波斯有一個將軍喝醉了,說某次戰役全是自己的功勞,皇帝(Artaxerxes 二世)沒有貢獻。



  皇帝聽聞之後大怒。就下令實行「船刑」。把他裝在一個船形的木盒子裡,只露出頭首和四肢,強迫吃喝。犯人自己的排洩物積聚在盒子裡不能出來,腐臭不堪。又用蜂蜜和牛奶塗滿頭臉,在烈日下暴曬,很快,蒼蠅就黑壓壓地蓋滿了。這位將軍,要十七日才斷氣。斷氣之後,皇帝就命人打開船形木盒,要親自檢視,蛆蟲怎樣爬滿他的內臟。



  問題是:為甚麼皇帝連這樣小的氣也忍受不了,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來下氣?當他看到這最醜惡的一刻時,為甚麼不覺得惡心,而只是歡喜?



  古代波斯只重視軍事。沒有商業,沒有文學,沒有科學。心理無法平衡,就以酷刑來化解。




波斯的殘忍



  波斯帝國的酷刑極多。大流士一世就曾經在自己的筆記中,詳細記述自己怎樣對待俘虜:割鼻,去舌,挖眼,切耳,之後還要釘上十字架。波斯酷刑之多,不可勝數。據Will Durant 指出,除了可怕的「船刑」之外,還有吊刑(把人倒吊至死)、斬殺、毒殺、石殺、活埋、熱灰殺,等等。



  而波斯人亦喜歡利用閹人。閹人的用途,是看管王室女眷,作王子的老師等。帝位繼承理論上是父子相傳,但實質上卻是叛亂或革命篡奪。



  古波斯版圖極大,但文化上不平衡。他們不事生產,立國全靠軍事和政治。國民不識字,沒有商業,更無文學藝術。



  波斯人的殘忍,主要因素是文化失衡。內在的小衝突,來自整個文化的大衝突。



  殘暴來自思維混亂失節,這一點 ,可以從波斯人用兵之道看見。



  在史家眼中,波斯軍就是雜牌軍。Xerxes在位時,大軍有一百八十多萬。波斯由多種民族混成,軍伍行進,如同雜耍表演。各式武器雜陳,有弓箭、長矛、標槍、投石器、短刀、彎刀、盾、盔甲、皮冑等,還有馬、象等各種動物,與及傳令官、文官、閹人、妓女、妃嬪女眷等並列。戰車兩旁插著巨大的彎鐮刀,在軍樂和老弱居民的歡呼中前進。



  波斯軍令絕嚴。有一個老人,四個兒子都己參軍,向皇帝哀求,希望把第五個小兒子留在身邊。皇帝傳來命令,把他的第五個兒子劈為兩半,就放在大軍行進的兩旁,讓全軍看見。



  人類歷史上,有兩場戰爭比笫一二次大戰更加重要。就是公元前六至五世紀發生在希臘和波斯人之間的連場大戰,和公元後一八四零年發生在英國和中國之間的鴉片之戰。




波希大戰



  波希大戰,史上有名。那時正當希臘哲人最多,文化最盛的時刻。年僅二十的亞歷山大大帝,利用小量兵力,很快就毀滅了龐大的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在居魯士和大流士一世等早期君主統治之下,版圖極大。是有史以來版圖最大的帝國。由歐洲到印度中國之間的大片土地,都是波斯。



  波斯文化,簡單,但己具備了東方的雛形。統治不採取西方的間接方式,而是直接控制。英明的早期君主,事事躬親,事無大小,全部過問。他們把全國劃分為若干行省(strapies),每省有一位satrap直接治理。satrap身旁,必有一位皇帝直接派出的「秘書」。satrap作為小山頭主人, 往往忽然無端暴斃。那是皇帝派出的僕人暗中下毒的結果。僕人和秘書,秘密向皇上稟報一切,也會乘機上下其手。是以貪污橫行。這種近東統治方式,和遠東相似。所謂「秘書」,和明代的「監軍」職務一樣。而中國人的「監軍」,由太監充任,更得皇上信任。



  波斯王大流士(Darius)的波斯帝國,領土遼闊,橫跨歐亞。他的國土裡,包括種種不同的風俗習慣。



  一次,大流士把治下的希臘人找來詢問:「要給多少錢,你才肯吃掉自己父母的屍體?」希臘人回答,無論多少錢,都不會這樣做。大流士又找來一些印度卡拉提亞人(Callatiae)來。這些卡拉提亞人的喪葬風俗是要吃掉父母的。但大流士卻向他們提出另一問題:「要給多少錢,你才肯火葬你死去的父母?」這些印度人,一聽到就叫起來了。他們極感憤愾,表示絕對不會接受火葬這種野蠻風俗。因為,他們寧願把父母吃掉,也不肯把父母燒掉的。兩種人,反應不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推論說:「習慣乃萬物的主宰。」而所謂「習慣」,就是今日的「思想網絡」。



  在古代波斯的專制政治模式裡,皇位被篡,一個莫名其妙的人冒充做了皇帝,居然,全國都沒有人知道。而事情已經持續了七個月,第一個產生懷疑的人是一個貴族,他的女兒是國王的妃子。而七個月以來,國王從未召見任何一位貴族,亦從未在公開場合現身,沒有人見過國王。只有這位妃子,可能見過。



  貴族懷疑,王位己被另一個沒有耳朵的人暗中坐上。這位貴族,於是便寫密信給女兒,要女兒趁與國王同床熟睡的時候,暗中摸摸,看國王有沒有耳朵,便知道這位同床人是誰。他的女兒果然就去摸了。一摸之下大吃一驚,果然是沒有耳朵的。消息傳出,人們才知道國王是假的。政變於是開始。



  故事的啟發點是:為甚麼人們只能接受「真」的專制國王?是權力在統治,還是信念在統治?




居魯士



  居魯士喝血,本應是家喻戶曉的故事。



  話說居魯士要侵略寡婦Tomylis的小國。大軍出發之時,謀臣警告:大本營空虛,寡婦可能會派人來抄底。居魯士問該怎辦。謀臣教他宰羊殺牛,預備酒宴,然後派老弱守營。



  果然,寡婦派兒子Spargapises來偷襲了。老弱殘兵不是對手,寡婦的兒子大勝,又發現了擺好了的酒宴,全軍盡歡大醉。居魯士的伏兵回馬,把不省人事的醉貓兒子綁去。



  那邊廂,寡婦不斷強烈要求居魯士釋放她的兒子。居魯士投鼠忌器,未必想殺她兒子的。那兒子在宿醉中醒來,發覺已經兵敗被綁。於是要求鬆綁。居魯士命人為他解開。孰料解開之後,兒子立即就搶來兵器自戕了。居魯士無法送還兒子,大戰也無法停止。



  問題只是:這故事又有何種教訓?



  居魯士大帝(c.590 B.C. 529 B.C.)統一波斯,所打的多是不義之戰。最後一役,他要去打一個在裡海附近的小國。小國由一位孀居的寡婦統治。大軍壓境,他派出使節向寡婦求婚。寡婦怎能不知道,居魯士所求的,並不是她的本人,而是她的全部國土。她多方懇求居魯士撤兵不果。她送出的最後訊息是:「好吧,如果你真是這麼喜歡喝血,我保証要讓你喝過夠。」連場鬥智角力之後,打了一場極慘烈的消耗戰。雙方大多數士兵死去,居魯士亦在戰爭中陣亡。



   寡婦蹣跚尋遍戰場,終於讓她找到了居魯士的屍體。她把居魯士的頭割下來,放進一個盛滿人血的革囊裡,然後說:「現在,你要喝血,就喝過夠吧。」



  問題是:這故事有何意義?波斯文化所能抵達的高度,能在這裡看得出來嗎?




  波斯人的信仰



  據釋聖嚴法師指出:「神的分類,從宗教學上,可分 做多神,二神,一神,泛神以及無神的信仰。」



  「二神信仰,是把善惡分為兩種勢力。」



  「既崇拜魔鬼, 也崇拜上帝的宗教,在世界上只有波斯的祅教。基督教雖然也相信魔鬼和上帝永遠的存在,但是只拜上帝 ,不拜魔鬼.....



  但其實不止波斯是崇拜正邪兩種神的。中國人之中,也有專門崇拜邪神的。少數渴望發財的人,喜歡崇拜邪神,把自己認同於魔鬼。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裡,這種崇拜魔鬼的想法,並未發展成一種龐大的宗教系統。



  古代的波斯人,信奉拜火教,認為世界上有邪惡和正義兩種神。後來,拜火教漸漸淡化,被回教取代。回教勢力,不斷在中東地區擴張,到了一個地方,就停止了。那就是印度。



  印度人用印度教的傳統,對抗回教,直到今天,印度文化還是和阿拉伯文化對抗。在文化世界裡,印度文化對抗伊斯蘭文化的現象,值得研究。在以後的章節中,我們或者可能看見印度文化的畸型發展。這一種文化所走的迂迴道路,使人唏噓。但其中的強力成份,卻是伊斯蘭文化亦無法對付的。地球上大部份地區,無法抗拒伊斯蘭文化。只有印度是最頑固的堡壘。



  某種程度來說,所謂「文化」,是一個圈子。這圈子會團結自己,排斥他人。有時,這種圈子是必須的。沒有保護圈,文化無法生存。排斥異端,會使自己的健康受損,但亦可能免受外來毀滅。



  或者只有中國文化是例外的。中國文化,從根源上說,是最包容的,沒有圈子。而中國文化,也是沒有國界的文化。中國的朝代,都是一種時間上的稱呼,而不是空間上的稱呼。空間上,中國人認為天下是一體的。這想法,將來發揮出去,就是比較合理的國際主義。



  波斯人崇拜正邪兩神,同時又忽略文化。



  有兩個地方是最不尊敬師長的。一個是古波斯。古波斯的教師,由閹人充任。閹人負責為國王打理後宮佳麗,專職梳頭化妝,有空,便教教孩子。



  另一個最不尊師的地方是古代的秦朝。秦以吏為師。只要識律例,就是懂得全部知識。



  提到「尊師重道」,不少中國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尊重傳承。其實只是假像。



  古中國的讀書人,被迫背誦約四十萬字的儒家經典,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背書是為了做官,而經書是政治確定的。



  古波斯以閹人為師。古中國以吏為師。



  至於現代世界的人,則是以利為師。



  三者有分別嗎?



  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放棄了真理的追求,只角逐利潤,現代人迷失在此。失去智慧,是因為以利為師。







波斯的色慾



  波斯文化一個特徵是對食和色的興趣特濃。



  部份波斯風俗是,新娘出嫁之日,要逐一和到訪的賓客性交。而另一波斯風俗,是每個女子,一生之中,都要到神廟中當妓女一次。有的婦女,在神廟中坐了三四年,都沒人光顧,就要繼續等下去。



  而希臘王子亞歷山大對付波斯色鬼的故事,對於反映兩種文化的差異,也可以一說。



  話說那是波斯和希臘之間的一個外交曖昧時刻。那時,希臘弱小而波斯強大。希臘人小心翼翼,不想得罪波斯。



  有一次,波斯派來外交使節團,訪問希臘的馬其頓。當時,亞歷山大尚未登位,他的父親馬其頓王未死。



  馬其頓王盡力討好波斯使團,開了一個盛大的宴會招待。



  席間,波斯使節提出要求,他說:「怎麼你們的女賓都坐對面呢?為甚麼不安排女賓都和我們波斯人相鄰而坐?這才是有趣的呢。」



  亞歷山大的眼中,幾乎噴出火焰。他的父親馬其頓王制止了他。



  亞歷山大強忍怒火,說:「這些女賓,都是我們的母親和姐妹。這樣好了,我讓她們進裡間梳洗打扮,再重新安排座位,都坐到你們身旁,好嗎?」



  他的父親,知道他另有打算,也就不作聲了。



  於是他就安排了一批精英士兵,假扮女裝,出來陪飲。



  波斯人見到一列香噴噴的艷妝女子出現,無不大喜。



  賓客盡歡的一刻,亞歷山大一聲暗號,士兵亮出兵器,把全數波斯人刺死。



  事後,亞歷山大的父親問他,倘若將來波斯王問起,怎辦?亞歷山大說,我自有辦法。



  果然不久,波斯派來調查小組,調查使節團因何無故失蹤。亞歷山大以重金送贈調查小組,很快就把事件掩飾了。




亞歷山大大帝的魅力



  亞歷山大大帝(B.C.356-323)的帝國,橫跨三大洲,把希臘文化傳播遠方。他初次出征時,是一名負資產。他父親留給他幾隻金杯,及不到六十泰倫的財產,另有五百泰倫的債務。他借貸八百泰倫,籌得遠征波斯的軍費。公元前三三二年,攻下泰爾城(Tyre)。大流士出價一萬泰倫(一名歷史學者估計,約值一九四零年時的一千八百萬美元)求和。但亞歷山大不為所動。不久攻陷波斯第二大城蘇沙(Susa),掠得五萬泰倫(約九千萬美元)。而他在普賽波里斯Persepolis得款最多,約十二萬泰倫(約五億美元)。這數字比雅典人在三百年黃金時代的全國收入更多。亞歷山大本來軍紀嚴明,但最後一役允許軍隊屠城掠奪,收獲無法計算。數字本來沒有意義。意義全憑後人自由解釋,亞歷山大早死,他已無法知道。



  亞歷山大大帝登位之時,只有二十歲。但已經充份顯現他駕馭群雄的魅力與天才。他曾經師事亞里士多德七年。亞里士多德在當時,是見識最廣博的人。西方哲學家和東方哲學家不同。孔子的著作,量少而專一。但亞里士多德寫的卻是百科全書。包括天文地理以至解剖生理等著作數十種。亞歷山大的識見,就來自這種強烈的探索氣氛。



  亞歷山大在埃及時,曾經受到絕對非凡的誘惑。這一種誘惑,連凱撒大帝亦不能抵抗:埃及人把他冊封為法老,同時亦宣稱他是神。但亞歷山大不為所動。他似乎對荷馬的史詩更有興趣。床頭常置伊里亞特的英雄史詩。有傳記說他具有非凡的禁慾傾向,然而他有兩位妻子和兒子。他對於發展事業的興趣,比對於感官享受的興趣更大! 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是耳熟能詳的,但未必人人知道箇中秘訣:



  本書前面曾經提到,他從印度遠征回國,途中遇上旱災,有人送上一壼水給他獨家享用。他二話不說,把那壼水就倒在地上。



  這故事犯駁之處甚多。有人懷疑,根本亞歷山山大大帝的私人儲水充足,他只是裝模樣騙人。



  這樣,善駁者就看不到其中的「魅力」成份了。必須充份投入,一下子就抵達最主要的核心重地,而不是根根計較,嘮嘮叨叨。



  魅力的第一特色,是缺陷。魅力人物都有明顯易見的缺陷點。而魅力人物自己看不到。



  林肯的過份仁慈,明顯是一種缺陷。同樣,甘地可能過份偏執,就連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也是有缺點的。全軍缺水,他竟把奉獻給他獨家享用的一壼水倒掉。批評者說他為甚麼不把水送給傷患者。但這類小心周全的性格,通常不屬於魅力領袖。拿破倫驕傲自大,過份自信,但他的魅力無法抵擋。



  因為,缺陷好比冰山上你可以見到的部份。魅力領袖的真正能量,是潛在的。



  而這種能量,通常得自偶然,並非苦心經營。因為,魅力是時代潮流的能量尖鋒,剛巧在某人身上呈現而已。群眾正在尋覓帶路者,魅力人物適時出現,潮流就穩固成型了。



  亦可以推想:文化成熟,就會出現魅力天才。



  亞歷山大大帝的節制能力,俗人無法了解。他是馬其頓國王的兒子。馬其頓是希臘文化盛行的地方。馬其頓國王請來希臘文化的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作王子的家庭教師。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亞歷山大本人,在七年長的學習之中,究竟學到了甚麼。



   是希臘人的科技知識?還是管理技巧?當他以弱勝強,把當時已經發展到盡頭的波斯帝國,打得落花流水之時,那是科技嗎?還是另有哲學內容?



  波斯王的後宮,史上著名。裡邊用閹人管理,妃嬪並不只是國王私用,都是用來娛樂賓客的。



  亞歷山大只喜歡其中一位波斯公主,其後結婚生子。他對生命的看法,可能全部來自亞里士多德。美色當前,不為所動。他知道目的,他識曉節制。



  相信,這一發現,是亞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貢獻。或者會比他的「物理學」或「倫理學」的貢獻更大。儘管,今天的人,已經越過了他的範圍,正在往更遙遠的路上走,但不知亞里士多德為何物的人,畢竟是要吃虧的。



  正如那時,希臘和波斯大戰,亞歷山大面對一群不知邏輯為何物,不懂推理,不明是非的波斯蠻子們,要取勝真是易如借火。



  為甚麼波斯人不知邏輯?因為,那時邏輯學才初初發明,而發明人正是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第一個發現,思想的最基本元素是「概念」。例如,「人」是概念,「戰爭」、「死亡」等亦是概念。概念排列,就是推理、分析等一系列西方思維技巧的開始。



  而更有意思的是,哲學可能造成魅力。



  魅力挽救一切。當魅力人士出現,社會瘋狂,力量集中,本來做不到的事,忽然成功。



  魅力有兩大要素:一是思想網絡,二是人格。網絡要能在一個優美人格的身上呈現。是從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來的。表面看是性格,但性格背後的典範思想,才是決定性的。



  魅力是人格與網絡的聚結。欠缺任何一樣,魅力不會成立。網絡未形,遍地庸才。魅力天才要等到網絡成形才會出現。



  亞里士多德的多數理論,今日証明不對。特別是天文學部份,已成笑柄。但為甚麼創造這種荒繆而且錯誤學說的,仍是偉人?



  因為,他追求的是「規律」,而非「細節」。他認為宇宙是有規律的。雖然規律的解釋未必全對,但網絡成形,行之有效。亞歷山大大帝應用了他的網絡,君臨天下。



  力量,總是有一個源頭的。古老的傳說,以為力量來自大地母親,其實是來自思想。



   亞里士多德和亞歷山大大帝師徒二人,一個是時代思潮的開導者,一個是時代命運的締造者。亞歷山大君臨四方,固然是他自己的聰明才智,更是他能擷集出一種當時最有效能的希臘思想,這才把魅力定型了。



  是方向,而非細節,幫助了他。



  古希臘人並非以利為師,而是以真理為師的。



  古代希臘,開展了正確的文化方向。雖然,到了今日,希臘的早期精神,已經消失。以利為師的功利思想,決定了今日西方文化的主要形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