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星期日

第一章 中國精神的故事


可致電 或 WhatsApp 91864286
購買印刷版本 只需 HK$168







第一章  中國精神的故事






第一章   中國精神的故事



  第一個中國精神的故事:「夸父逐日」……………………………7

  第二個中國精神的故事:「女媧的故事」…………………………11

  第三個中國精神的故事:「卞和」…………………………………14

  第四個中國精神的故事:「孫悟空之謎」…………………………22

  第五個中國精神的故事:「《水滸傳》之謎」 ……………………58

  第六個中國精神的故事:「《石頭記》之謎」 ……………………65

  第七個中國精神的故事:

            「司馬遷和漢武帝的中國精神」 ………………………  93







  第一個中國精神的故事,是夸父逐日。







    這是需要排在首位的故事。比女媧的故事還要早。因為,如果沒有了夸父的求知精神,女媧關於天的想法,就不會出現。



    夸父的故事,極端簡單,但已經包含了所有最重要的元素。這故事,表現了中國精神的原始面貌。



    夸父的心中,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這每天運行不息的太陽,到底,是來自那裡, 又到了那裡?



    他並沒有把問題擱置。他採取了行動。他跑著去追太陽。追到了太陽,可能獲得答案。



    他不停的追,喝乾了兩條河的水,也追不上。



    但他沒有停止。在倒下之前,他把手杖,插了在地上。以後,這根手杖,就長出了新苗,並且化為樹林,延伸開去。



    這故事有三個訊息。



    第一是探索。人類生存在這無邊無垠的宇宙裡,第一最重要的事,是追求真理。第二才是生命的意義。人類生存在世上,是為了一個偉大的使命而活著的。第三是延續。生命不是一個人的事。人的努力,是有後繼者的。



    這三點訊息,是順序的,是不可錯置的。生命的意義, 永遠是第二位的。宇宙的意義,則是第一位的。沒有了宇宙, 就沒有生命。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非彼無我」:沒有了造物者,就沒有我。後面會說到一個「孫悟空之謎」的故事。而孫悟空的問題,在於他忽略了第一點。孤立地去尋覓自己生命的意義, 是不容易的。但幸運是一旦你把眼睛看出去, 看到種種問題之所在, 急迫要求解決, 你的生命, 立刻就有了意義。



    這三點簡單的訊息,任何一個會閱讀會思考的人,都可能明白。這故事,淺得不可置信,但又深奧得不能明白。如果一萬個中國人之中,有一個人真正了解,中國就立刻有了希望。我們都是夸父的後代,我們是有希望的。問題只是無知無覺的朋友。更有人會把這萬份之一的少數,視為眼中之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在他們眼中,吃喝玩樂不是問題,但追求真理卻是不妥。而這一點,也同樣是中國精神。無知的庸眾, 以為這故事是反面的。以為只是在譏諷夸父不自量力, 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很難想像,負面思維的力量, 會這樣大。直到今天,「不自量」仍是庸俗者的枷鎖。但有為的人們仍是積極向上。偉大的使命在前面,生命已經有了方向。



  附錄  夸父之歌

      夸父想  追太陽  問到底  競飛翔  求真理  問因由  奔逐走  思宇宙

      氣力竭  心未收  兩河水  乾止流  夸父死  留一杖  插地上  三尺長

      化樹林  成方向  大精神  傳九州



 

中國精神的第二個故事,是女媧的故事。



    



    女媧不是傳說中創造天地的神祇麼?為甚麼算是第二個故事呢?



    因為,如果沒有夸父的求索精神,女媧就不可能發現天是不平的。女媧發現天是傾斜的。不但傾斜,而且是有孔洞的,是漏的。所以,女媧就做了中國人第一件最重要的工作:瀰補上天的不平衡。她鍛鍊五色彩石,瀰補漏洞。



    這一個故事,訊息是非常特別的。中國人一早已經知道了天的特性:天不是絕對完美的,是不平衡的。而不平衡可以用人為努力加以瀰補。甚麼樣的人為努力呢?五色彩石,有何意義?



    意義就是:完美是可以用人為努力得到的。完美是在人的手上的。而只有最大的完美,可能瀰補上天的不足。所以,追求完美是有意義的,是必須的。



    天神並非完美,這是在遠古的希臘文化中也可能找到的。人類不約而同,都這樣想。相比而言,那種以為天地完美,人為努力是多餘的想法,是錯的。這種錯誤,會導致整體文化的終極失敗。



附錄  女媧之歌

       天傾側  失平衡  有缺漏  水長流  女媧娘  思補救  五色石  彩班爛

       彌補天  解憂愁  天不平  非完美  人力量  得成就  中國人  大豐收






中國精神的第三個故事:卞和







    中國精神的第三個故事,不是神話,是真實的歷史。雖然,從文化的角度看,神話故事和真實歷史所反映的中國精神,是一樣的。



    歷史上有一個名叫卞和的人,在山上發現了一塊璞石。由於某種不可解釋的原因,他相信,這塊粗糙的石頭裡面,蘊含了一塊美玉。他於是把這石頭,送到當時的政治領袖,亦即是楚武王的手中。楚武王循例徵詢左右的意見。或者,當時他真的是聽過專家的意見。專家說是假的,那卞和是騙你的。楚武王二話不說,就把卞和的一條腿砍了,趕出宮去。本來,故事是到此為止。但是,卞和並沒有放棄。到楚武王去世,他的兒子楚文王即位。卞和第二次獻上璞石。李察猜想,這璞石應該不會太小,可能有大半公尺直徑。兩隻手,未必能夠捧得起。當時卞和只有一隻腳,不知他怎能把這石運至皇宮。



    但第二次的結果,完全一樣。楚文王把他的第二條腿也砍掉了。等到楚文王同樣去世,楚成王即位,有人發現,那卞和又來了。不過,這次,這一位沒有腿的老頭子,只是抱著石頭,在宮外哀哭。有人看見不忍心,就代為稟報。楚成王命人剖開璞石,裡面真的有一塊美玉。



    這就是聞名天下的「和氏璧」。



    歷史沒有記載,卞和因為獻上此璧,得到了甚麼好處。而這塊「和氏璧」,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段坎坷的遭遇。據說,秦始皇命李斯把這玉刻成為璽。上面鏤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話。後來,始皇去世,二世即位。趙高迫死二世之後,一度企圖自立,他把這璽佩在身上,竟然發生地震。整個宮殿震動,一連三次。是不是真的?讓後來的人去猜想好了。但絕對真實的是:趙高始終未敢自己登位,他企圖讓秦三世登位。而這塊玉璽,在秦亡之後,就到了漢朝君主的手上。一直到王莽的時候,還有消息,說當時的皇太后因為生氣,隨手就把這石頭拿來摔人,摔壞了一角。後來,用黃金補了,叫作「金鑲玉」。所以,以後朝廷文件上的國璽圖章,都是有裂縫的。



    這故事令人一再咀嚼。甚麼?神聖的皇朝誥命都是有裂縫的?都是不完美的?到底中國精神出了甚麼問題?智者必定知道,這裡面有超乎自然的深遠含義。而這含義,最       了解的人可能是寫作《紅樓夢》的隱名作家。他設計了一段所謂「金玉良緣」,賈寶玉被迫和薛寶釵結婚,卻是沒有愛情的。意旨就是說:金和玉,是永遠不可以走在一起的。



    以後這中國人最美的一塊石頭,在中國歷史上不時被提到。通常都是在皇朝覆亡,兵荒馬亂的時刻出現。據說有一次,一位皇室女子帶著玉璽投井自殺。她寧願死去,不願意讓賊人搶去玉璽。從前的人們相信,玉璽代表天命。以為得到玉璽就得到皇位。玉璽就從此在一口不知名的井裡失蹤了。但是,明白的人都會知道,玉璽未必代表皇位,只是代表意志的凝結。那就是叫做中國精神,是從夸父和女媧傳來的一種精神。



    另外一種美好願望是:或者,秦始皇並未把這石頭刻為璽。秦始皇只是把一塊普通的藍田玉刻為玉璽。果如是則這可能是一個好消息。因為,玉可能尚在秦始王的墓中,將來,始終有重見天日的機會。那就是中國文化美麗光明的一天。



    但是,我們的問題,尚未解決:



    到底,卞和堅持些甚麼?



    而這問題之前,尚有更加基本的問題:



    到底,卞和看到了些甚麼?



    這是更加重要的問題,因為,如果沒有某種重要的慧見支持,卞和不可能有這樣的行為。他必定是「看」到了某種異常震撼的畫面。他必定是覺得,這玉是這樣的美麗,這樣的崇高,可以代表人世的一切。問題是:卞和如何能看到這一點?或者,這是一種歷史的奇跡。卞和讀過甚麼書?卞和有何種經歷?今天的我們,一無所知。我們知道唯一的只是:卞和就是因為他所看見的一種光芒,深受推動,以至萬死不辭,堅持到了最後的一刻。而我們可以相信,這就是中國精神。卞和是知道女媧的,是曾經受到感召的。他覺得,粗糙岩石裡面的祕密,絕對不是個人物品,應該讓一切人擁有。因為這一點,他才不惜犧牲,用了最大的努力,把這玉推送出來,讓歷史有所記錄,讓所有中國人都能知道。生命的意義是第二位的。而卞和是十分明顯的知道第一位是甚麼。



    中國精神就是這樣,從一種遠古的共通信念,化為真實歷史。



    問題是:卞和希望我們知道甚麼?



    他是不是渴望讓我們也同樣的看到,一股代表中國精神之美,就隱藏在粗糙的石頭裡面?



    到底這種精神是甚麼?



    卞和的犧牲,有何意義?一萬個中國人裡面,會有一個明白嗎?



    如果有萬份之一的人明白,就有希望了。



    這裡, 還有一個次要的小道理。楚武王所拒絕的, 其實不只是一塊璞石,而是真理。或者這也是叫做天性。因為, 不是只有人類有這個弱點的。人的弱點是:他人的老婆, 總是比較美麗的。而動物的弱點一樣:兩隻貓養在一起,通常都以為,隔壁碗裡的貓糧,是好些的。他們對於自己碗裡的貓糧不屑一顧,卻要去搶人家。送上門的寶物,視如草芥,棄如敝帚。你總是需要一點智慧, 才能發現自己的老婆, 原來是真正的美女。



    幸運是中國人早已明白這道理。天性不可恃, 需要輔之以人性。送上門的璞石,是要親自開採, 才能得到的。天性叫你不要理會街頭的乞丐。人性卻叫你注意, 乞丐的手上, 也可能擁有真理。真理屬於有人性的智者, 卻與無良的蠢物無緣。



附錄    卞和之歌

     蒼蒼石  落人間  好卞和  採深山  憑慧眼  知不凡  送皇宮  啟龍顏

     龍顏怒  斷腿還  一而再  再而三  抱石頭  哀哀哭  天落淚  誰敢諫

     無人諫  我敢諫  光芒顯  人俱讚  精神在  浩氣長  和氏璧  心板上




    中國精神的下一個故事,是「孫悟空之謎」。





    在悠長的中國歷史裡面,一千年是很快過去的。忽然間, 你就來到了明朝。這是中國人最黑暗的一段日子。中國歷史之中, 宋朝的歷史本來就是最壞的。讀宋史,會使人悲哀大慟。記得岳飛嗎?岳飛,字鵬舉。他本來就是希望, 有一天可能像大鵬展翅那樣,高飛於天。他的名字,來自莊子故事。但岳飛卻是被迫死的, 是飛不起來的。宋朝是壞透的朝代。但明朝更壞十萬倍。



    就是這樣的世代裡,忽然出現了一部書。書中描述一群猴子, 在山上過著神仙一般的生活。



    這就是孫悟空的故事。



    孫悟空故事的關鍵, 是你相信不相信: 孫悟空是會屈服於酷刑之下的性格。



    如果有人在他的頭上,勒上一個金屬箍子,這箍子不斷的勒緊, 直到頭骨裂開,流出腦髓,你猜,作為中國人的孫悟空會不會屈服?



    如果屈服了,他就再沒有自由意志。只不過是世界上, 多了另外的一條可憐蟲。



    而這裡, 是中國精神最關鍵的一個地方。如果這地方不明白, 智慧就沒有了。再講甚麼創意, 都沒有用了。



    甚麼叫做「內在自由」?



    「內在自由」就是每一個人,各自根據自己的智慧, 自己的判斷, 可以做任何事情。這是人的天賦能力。



    人的天賦, 是跟動物不同的。例如蜜蜂, 一生就只能採蜜造窩。 蜜蜂並無內在自由。只有人類才擁有這非常特別的天賦。



    一個人的思想, 要不受限制, 才可能最大運用。



    孫悟空的故事說, 他能夠在一天之內, 來回於宇宙的兩大極端。這兩大極端, 也是一個比喻。在孫悟空的老師口中, 就是從「北海」到「蒼悟」, 同樣是比喻。當人的內在自由充份發揮, 就是絕頂聰明, 天下間所有資料, 都取用無禁,好像會飛。不是像普通鳥兒那樣的飛。而是絕對自由, 任意宇宙飛航。



    這一種意志上的絕對自由, 是智慧的基礎。人就是因為有了絕對的內在自由,就再無任何畏懼,也再無任何限制。這樣,就有可能得到真理。或者正確點說, 是可能在不斷的挫折和錯誤中,得到成功。



    或者有人說, 死亡不就是限制嗎?當然不是的。有許多人是不怕死的。如果所有人都怕死, 就不可能發現新大陸, 更不可能發明飛機。生命是第二位的,就是這個意思。



    無數的人, 不斷的告訴你, 不可以這樣, 不可以那樣。但重要的關鍵是,只有你自已,才是最終決定的人。沒有智慧的人, 只能永遠聽話。但有智慧的人, 是自己抉擇的。



    「內在自由」是造物主賦與人類的重要能力。



    孫悟空本來就是自由的象徵。他一個觔斗, 飛越天涯海角。



    孫悟空的原始作者, 心意好像是和莊子相通的。孫悟空悟道之初, 已經會打觔斗了。他的老師叫他打來看。他好辛苦的打了幾個後空翻,翻上了雲端。但老師搖頭不滿意。老師說, 你這只不過是爬雲, 是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必須要能在一天之內, 從宇宙的這一頭, 飛到另外的一頭才算。這是甚麼意思呢?莊子逍遙遊的境界,似乎找到了能夠落實的地方。



    聰明的讀者, 當然明白, 這不過是比喻。徹底的內在自由, 不止是能夠拔地凌空, 而是再無任何限制, 可以絕對發揮。這是中國精神最精彩的地方。







  《西遊記》第二章,是求學者絕對不能錯過的好篇章,是有志之士的必讀書。



  那時的孫悟空,還是一個平凡的人,尚未懂得各種法術,也不能扯觔斗飛天。他是撐一隻小木筏,往各方訪尋求學的。 



  他撐著筏,流遍了地球上各大洲。他從東勝神洲南渡,在南贍部洲流浪了八九年,又到了西牛賀州。終於,他因為聽了一個樵夫在山上唱歌,覺得歌聲中有深意,於是請教樵夫,找到了渴望中的老師。 



  老師是一位得道高人。書中,自然是有很多描述。或者,許多學者會有興趣研究,到底這高人是屬於何門何派,但這些學者,必定不能得到答案。因為,書中描述跳躍,根本並非一家之言。大約他們是會錯意了,因為,這到底是一部寓言故事書。看故事,要看故事深意。尋章摘句之輩,自然,是不會入得到去裡面的。 



  至於在課堂下面聽書的孫悟空,自然,是絕少數卓越學生了。他忽然間明白了老師的旨意,歡喜非常。抓耳撓腮,眉花眼笑,手舞足蹈。一班學生,都肅然靜坐,獨有他自家一個,在桌子椅子間,跳蹦蹦。祖師看見,叫孫悟空道:「你在班中,怎麼顛狂躍舞,不聽我講?」悟空道:「弟子誠心聽講,聽到老師父妙音處,喜不自勝,故不覺作此踴躍之狀。望師父恕罪。」



   師生二人,就是在此一處,忽然溝通了。自然,書中還有許多離奇情節,講述祖師怎樣終於教曉了孫悟空最根本的道理。而表面上,也不過是一點點的「魔法」而已。 



  不久,孫悟空就學成了,要離開西牛賀洲回去了。他來是是千辛萬苦,去時卻只要一個觔斗,就到家了。  



  《西遊記》的寫作奧妙之一,是有許多頌子、詩句。有如電影中的蒙太奇,一首詩,不但交待情節,還交待了哲理與環境,當真是好處無限。李察看書,從未想過要抄書的。文章之好,好到你渴望抄之寫之。於是找來筆墨,這才忽然又發覺,中國書法之妙,就是你在心意最高處,能夠助你一把。 



  抄得好詩如下:那是孫悟空學業有成,捧得了榮譽學位的詩句: 



  「去時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輕體亦輕。

    舉世無人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當時過海波難進,今日回來甚易行。  

      別語叮嚀還在耳,何期頃刻見東溟。」  



(李察按:詩中說, 舉世無人肯立志。其實是有萬份之一的人, 是肯立志的。最難的難關只是在這裡。一旦立志追求真理,真理就得到了。詩中所說「修玄」, 亦是比喻,比喻去遍尋一個終極的理想,或者真理, 都是可以的。)

 

    孫悟空是中國人最具備反叛性格的英雄。他上到天庭,偷吃老子煉丹爐裡的仙丹,像吃炒豆,大把大把的吃掉。就好像一個渴望讀書的青年人那樣,他忽然得到了一本好書,就極速閱讀, 好像吃炒豆,一個不眠之夜,就點著心火了。 



  問題是,為甚麼中國文化,特別需要反叛英雄?這是因為,中國文化是逆向的。西方文學的英雄,都是順向的,是跟著文化發展方向一致的。但中國文學中的英雄,卻都是逆向。前有孫悟空,後有賈寶玉。他們是倒抽黃河,反持太柯,把個斷層的文化,弄得七顛八倒。 



  也正因如此,他們就是被鎮壓的。被五指山壓著,動彈不得。只能飢餐鐵丸,渴飲銅液。讓硬硬的金屬灌滿肚腸。 



  這樣的生活,苦也不苦? 



  孫悟空 (李察相信,這是《西遊記》作者的筆名) 這樣告訴你,一點都不苦。正好趁這個機會修煉。到煉成了銅皮鐵骨,到煉成了金睛火眼,就一把推翻壓在頭上的大山,一腳踼倒太上老君的丹爐。 



  這是中國文化的希望。

 



  孫悟空的求學歷程,是不可忽略的。《西遊記》的第一回,有心人或者都會反覆閱讀咀嚼,一定都會非常羨慕,孫悟空竟能找到那樣好的地方。其實,不是地方好,而是那裡有一位理想的老師。 



  孫悟空是找了十幾個年頭,走遍了東勝神洲、南贍部洲,漂過了兩個大海,一直來到了西牛賀洲,才找到了那一位祖師的。而祖師,甚至不許他告訴任何人,他的師承來歷。 



  這所學校,校名就只有一個「心」字。可以說,是「心的學校」了:自然,這只是李察的聯想。小說之中,是沒有這話的。 



  話說孫悟空得到樵夫指引,來到了一個洞府的外面。但見洞府上書有十個大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靈台方寸,在中國文化裡,是「心」的意思。而斜月三星,是一個字謎。斜斜一橫鉤,上有三個點,也是「心」。這一所引人入勝的學府,不就是「心」的學府了嗎?當你學會了全部「心」的技能,你不就是也一樣,能夠騰雲駕霧,能人之不能了? 



  如果要看清楚一間學校,不是要看他的校舍,而是要看他的學生。 



  悟空來到洞府門外,一時不敢造次,就爬上了附近的一株松樹摘松果,吃了松果玩耍。 



  忽然,門就呀的一聲開了。裡面出來一個童子。這童子的模樣,作者有一首五言律詩舖寫。裡面有兩句,非常值得注意: 



  「一塵全不染,甲子任翻騰」 



  李察相信,這兩句,就是孫悟空全部功力的總括了。當一個人能夠絕對看清楚了心和物之間的界限,就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的地步。那樣,就能夠在「甲子」裡面,任意翻騰了。甚麼是「甲子」?解書的專家,或者會告訴你,那就是「時間」。而李察也會告訴你,其實不只是時間,而是時間、空間、歷史、文化、政治、科學、藝術、經濟、文學、、、一切的一切。當你能夠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當你「一塵全不染」,那樣,你就能在一切的一切裡面,任意翻騰,就像孫悟空那樣的,一躍十萬八千里,絕對自由了。



    自由的基礎, 就是不受世間的物質慾望污染。



  大約《西遊記》的作者,也如同《紅樓夢》的作者一樣,早已經知道,他們的故事裡,有太多的暗喻,炎黃子孫們,未必明白。是必要多花心思,說得清楚一些。



   到底《西遊記》中那許多的諸天神佛,是甚麼故事呢?其中固然有佛教神仙,亦有道教神仙。更有時提到孔子。那麼,《西遊記》是不是一本宗教小說? 



  所以,《西遊記》的作者,在全書的第二章,就要多花筆墨了。他告訴你:故事中的全部佛教故事、道教故事、儒家故事、墨家故事,甚至醫學,都不是真的。如果有人借了《西遊記》中的藥方,照單檢索,治好了病算是奇跡,如果治不好,則是貴客自理了。例如,書中的「藥物」之中,竟有一味是「烏鴉放屁」。想那烏鴉飛在空氣之中,偶然腸胃不適,放出屁來。這樣的一個「屁」,如何收集作藥?但無論如何,在呆瓜之中,總有比較聰明的,這些人,千辛萬苦弄了個博士學位,必定要交功課。《西遊記》的作者說:就讓他們去採集烏鴉之屁好了。 



  話說有一次老師問悟空,來到學校,想學些甚麼。悟空反問老師,想追求長生,問有些甚麼好學。 



    悟空口中的「長生」, 是有特殊意義的。大約有點好像西方文化的「永生」。



  老師為他分析了學術界的四大門派。就如同今日的留學生輔導那樣,總會為你分析地球五大洲上,有那幾間著名學府。  



  老師說,總共是有四種長春籐大學: 



  一種是「術」,一種是「流」,一種是「靜」,一種是「動」。這四大門派,就包含了中國文化中的幾乎全部了。   



  「術」就是好像術數問卜之類。「流」是佛學儒學還有道學醫學之類。「靜」就是各種參禪打坐的靜功。而「動」則是採陰補陽,煉丹修道。 



    老師逐一為悟空解釋, 這些門派, 有何內容。悟空也逐一反問, 這些門派之中, 能否得到「長生」。老師說不能。



  孫悟空就全部拒絕了。他拒絕授受這些假學問。  



  就好比一個自動從哈佛大學退學的學生,他還可以學些甚麼? 



  《孫悟空》的作者告訴你:來看看孫悟空吧。看完,你就是大學畢業,有魔法了。

            



         x       x         x



  

附錄:《西遊記》第二回部份章節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不知你學那一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麼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卜揲蓍,能知趨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師父,我是個老實人,不曉得打市語。怎麼謂之『壁里安柱』?」祖師道:「人家蓋房,欲圖堅固,將牆壁之間,立一頂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併入定坐關之類。」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麼?」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悟空笑道:「師父果有些滴達。一行說我不會打市語。怎麼謂之『窯頭土坯』?」祖師道:「就如那窯頭上,造成磚瓦之坯,雖已成形,尚未經水火鍛煉,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樣?」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採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麼?」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悟空道:「師父又來了!怎麼叫做『水中撈月』?」祖師道:「月在長空,水中有影,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祖師聞言,咄的一聲,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唬得那一班聽講的,人人驚懼,皆怨悟空道:「你這潑猴,十分無狀!師父傳你道法,如何不學,卻與師父頂嘴?這番衝撞了他,不知幾時才出來啊!」此時俱甚抱怨他,又鄙賤嫌惡他。 悟空一些兒也不惱,只是滿臉陪笑。 原來那猴王,已打破盤中之謎,暗暗在心,所以不與眾人爭競,只是忍耐無言。 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



         x          x           x



    到底是教給了他甚麼呢?



    就是魔法。



    那許多艱深的文字,那許多嚇人的術語,莫測高深的背後,一旦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掌握魔法。



    哲學就是魔法。





    財經也好,政治也好,藝術也好,你一下子通透,他人無法了解的複雜環境,你全部了然在胸。就像孫悟空上課一樣。



    老師在堂上講,他忽然大悟明白。喜歡得在課堂後面,抓耳搔腮,蹦蹦活跳。



    整部西遊記,描述孫悟空法力驚人,其實亦是一個比喻。澈悟明白,你就如同獲得魔法,一個觔斗上天落地,金睛火眼,洞察一切。



    哲學如同魔法,而魔法在於智慧。就如同《哈利波特》著作中的故事;這世界上,是有兩種人的。一種人有魔法,一種人沒有。



    而許多事情,沒有魔法的朋友,是永遠蒙在鼓裡的。他用盡八寶,也總是不明白。甚至偷聽,截取通訊,搜集無窮情報,也不會知道本質和真相。因為,那只是外在的。奇妙的只是,會魔法的祖師靜坐一會兒,就都知道了,從內裡洞察真相。







    孫悟空的故事,本來是十分有意義, 也能有無限的啟發的。



    孫悟空之謎就是:為甚麼孫悟空的性格,忽然間變了。



    他好像是屈服了, 投降了。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的性格變了。而是整部書的內在思想系統, 突變了。



    嚴格講,《西遊記》整部書, 只有前頭的幾章是活的。略為知道一點文學的朋友都會留意到, 孫悟空的整個性格, 都是前幾章訂下的。他因為內心的一個問題, 而遍遊世界, 尋求解答。書中提到, 舊時的世界觀念, 以為世上只有四大洲,兩大洋。孫悟空就是找了十幾個年頭,走遍了東勝神洲、南贍部洲,漂過了兩個大海,一直來到了西牛賀洲,才找到老師的。



    他的問題, 就是他的火。他的火, 促使他探索四方。有了這一點火, 足夠他一生之用了。以後, 他終於找到了一位好老師,他是極端幸運的。真相是, 有沒有這一位好老師, 其實不是絕對重要的。老師只是為他把自己內在的火, 撥燃得更旺一些而已。



    他本來是花果山上的山大王。在水簾洞裡享受愉快安逸的生活。大多數的人,在這樣的生活之下,沒有壓力, 過份舒適, 腦子都會逐漸鈍化,只慢慢等待年華老去, 然後離開人世。但孫悟空卻不是普通人。他是中國人之中的天才。他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人的年壽有時而盡,到了那一天, 被閻王捉去之時, 生命完結,豈不是十分可惜?



    這一個問題, 令他忽然間震撼了。當著眾多孩子的面前大哭。環境最優美的花果山水簾洞裡, 傳出哭聲。



    他的問題, 就是怎樣去尋覓一個長生之道。而他的「長生」並不是要求延長壽命而已。後來他和老師也討論過相同的問題, 他並不是要像那些傳統的學派那樣, 服食各種丹藥、採補, 拼命去延長有限的生命。孫悟空的「長生」,是另有意義的。他是要尋覓生命的永恆意義。這樣,一切就都完全不同了。



    蘊含這種動力的人, 可能明白一種不容易明白的哲學道理。一旦明白,就能夠進入「絕對自由」的境界,世界上, 任何困難, 都不可能阻礙他了。孫悟空的老師, 教給他騰雲技術,一天之內, 能夠來回宇宙最遙遠的地方。這不過是一種比喻法而已。    而孫悟空的性格,之所以這樣可愛, 就是來源於他的根本動力。



    無數的人, 曾經思索生命的意義。「年壽有時而盡, 榮樂止乎其身。」是曹丕的想法。曹丕認為,人生最痛苦就是看著時光過去, 自己老去,卻毫無作為:「日月逝於上,品貌衰於下, 斯志士之大痛也。」在赤壁之戰前夕, 曹丕的父親曹操也曾發出相同感慨。曹操洒酒臨江,橫槊賦詩。好像是氣慨十足。許多年後的大詩人蘇軾,提出一個問題:今天, 曹操又在那裡呢?



    只問自己的個人生命意義, 是很難真正領悟的,到頭來只會浪費了天才。夸父的精神告訴我們: 人生之中, 探索真理是第一位的, 生命則是第二位的。



    如果孫悟空的構思者只能為他想到, 要尋覓生命的永恆意義何在, 則他就是來到了第二層次。但這仍是不要緊的。因為,如果他果然尋到了生命的意義所在, 立刻他就會看到, 這「意義」就是第一位的。而個人的生命, 則是第二位的。



    問題只是, 到底這「意義」是甚麼?



    是像夸父那樣, 尋找真理嗎?還是只像一位剛剛生了孩子的母親那樣,她覺得孩子就是她生命的意義?但這是不要緊的。只要看到了,生命是第二位的, 而生命之上, 無論那是甚麼:是老百姓的幸福也好, 是民族國家的尊嚴也好, 是科學或者藝術的崇高追求也好, 都是第一位的。那就夠了。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道理。西方文化的基督精神,也是這樣的。只不過是文化的架構變了, 而所用的名詞, 有一點不同吧了。 



    而不解之謎就是: 忽然之間, 孫悟空竟然被打敗了。他被人用器械穿了琶琵骨鎖上, 再沒有任何氣力。他被鎮壓了。被鎮壓在五指山下,動彈不得。



    更不好的是, 他不但只是被打敗了, 而且是投降了。天才被庸人收為徒弟,套上了枷鎖一樣的緊箍罩, 從此服服貼貼。



    智慧屈從於愚蠢, 是人世間最大悲劇。



    這一點, 被困在各種考試制度之中的優秀學生,是一定十分明白的。 以庸人為師, 是生命中最沒有趣味的事情。



    而負責管朿和教訓悟空的角色, 一共有兩位。一位是如來, 一位是觀音。他們只把悟空當成為動物那樣馴養。



     代表佛家最高智慧的釋迦, 到了《西遊記》書中, 塑造成為一個言語無味的平面角色, 被尊稱為如來。《西遊記》中的如來是性格空洞的。他唯一的好處, 就是法力高強,能夠絕對控制悟空。而代表人間至美至善的觀音, 則被重新再創造,變成了如來手下的得力助手。《西遊記》中的觀音,法力第二高強, 喜歡使用咒語,卻並無慈悲的性格魅力。內在蘊味,完全無有。她只會利用壓力, 迫使悟空聽話就範。你完全無法看到這一位特別的觀音, 有甚麼純真之美。她是毫無吸引力的。這種氣氛, 其實是在中國人社會中十分熟悉的。人與人之間, 以權威力量互相控制。人為塑造的如來和觀音,並未為悟空帶來任何啟示與開悟,只不過憑了一種緊箍罩的酷刑,迫使悟空服從。



    至於歷史上的唐三藏,他的剛毅與智慧, 書中也全無顯示。書中另行塑造的三藏,是個庸人。



    到底悟空服從了沒有? 孫悟空之謎最為難解之處, 就是他雖然學到了絕對自由的法則,他雖然曾經上天堂入地獄探尋生命的永恆意義,但竟然屈服了。



    是甚麼作家, 在胡亂改寫,像寫荒謬劇那樣, 把中國人最喜歡的孫悟空, 寫得像塊爛泥?



    天才作家, 會忽然變為庸材嗎?



    中國人的故事告訴你, 是會的,是十分平常的。



    書中, 忽然插進十分老套的一章,以笨拙的傳統筆法, 描述唐三藏的生父,謮儒書,上京考試、中狀元、然後在路上被賊人劫財劫色。又描述他的妻子,亦即是唐三藏的母親, 被迫做了賊人的押寨夫人。她拼死保護的腹中塊肉, 後來成了唐僧,最後全家歡聚,大團圓結局。這故事, 和所有其他上京考試中狀元的通俗作品,並無不同。只有其中一點不同:



    唐三藏的母親, 死得不同。



    作者怎樣安排這一位得回兒子和丈夫的女性呢?她辛苦了一生,苦盡之後, 有無甘來?她的下場應該如何? 書上給她的安排, 是要她「從容自盡」。意思就是:雖然丈夫做了高官,而兒子長大成人, 她卻是被污的女人, 不可能一起享受家庭生活, 而是應該去死。而這一位母親之死,書中唐僧竟然毫無反應, 默許她「從容」自殺。



    稍有血性的中國人, 讀書至此, 應該有問題。孫悟空之謎, 從此不可消解。天馬行空的創作天才, 怎會落到如此俗不可耐的境界?是否原來的作者被害死了,遺稿被人亂續?這一個謎團,有待後來人研究。



    書後的八十一場對付各種妖魔的回合, 其實, 亦是一般的動作打鬥故事,是沒有深度的。任何一位普通的職業作家, 都能處理。只不過是開頭數章的衝力,使後來的各種打鬥, 變得熱鬧一些。有耐性看完的人, 最重要的是忍耐力。至於書中的全部妖魔, 亦是面目雷同,是完全的平面角色。



    更奇妙的是, 孫悟空早期的求知精神,他和老師之間的特殊溝通,他的內在心火,在追隨了庸人之後, 就完全消失了。他好像是已經完全忘記了自己尚有一位祖師, 有問題,都不會再回去了。他的原始心火, 已經消失。



    他有了一位新來的庸人老師。那就是唐僧。



    這一件事, 會使人陷進深深的疑惑之中。



    問題是:孫悟空之謎,到底與中國精神何干?



    中國本身就是來源於一個大大的謎團。中國文化是由深入淺的文化。這是任何其他文化都不同的。中國遠古的智慧,到了今天, 人們仍是尚未掌握。



    而中國精神的另一負面特色是壓制和和閹割。像孫悟空被鎮壓, 只是壓在大山之下, 那仍然是有希望的。但如果硬寫他投降,讓智慧屈從於愚蠢, 就是閹割。中國精神中的這一種負面情況,是可以否定, 卻不可以否認的。



    孫悟空慘受閹割,但真正孫悟空的精神,卻是萬古長青, 是中國精神的精粹。



    只因為, 精神是屬靈的,是不受刀的。精神是超越於文字之外的。就好像孫悟空的故事一樣。故事可以任人修改, 任何人, 都可以自己改寫一部新的西遊記。但原始的孫悟空精神,卻是改不了的。



    悟空的真精神在那裡?任何人都是可能明白。亦可能說, 在「舉世無人肯立志」的時代裡, 大約是只有萬份之一的朋友,可能明白。這已經是中國精神的大希望了。



附錄 之一   孫悟空之歌

     花果山  猴子國  水簾洞  樂忘形  思潮起  忽然泣  生命長  終有盡

     空空手  見閻王  撐木筏  遊兩海  四大洲  覓真相  斜斜月  三點星

     心門開  祖師在  孫行者  入門來  心聽講  情雀躍  一縱身  形之外

     真自由  鎖不住  煉丹爐  燒不死  五指山  鎮不牢  金剛箍  顱骨裂

     庸俗客  施枷鎖  豈能禁  有心人  心自在  人放開   長嘯聲  九天外



附錄之二   真版的孫悟空故事



    悟空故事的本來面目如何?其實不是太重要的。因為, 最重要是內在靈氣。如今, 既然孫悟空的內在靈氣是一清二楚的, 則外在的骨骼與肌肉, 就容易了。所以, 我們有兩種期望:一是期望未來的考古學有所發現,找到悟空故事的原始版本。 二是未來的大作家, 能夠給我們一個更加逼真的悟空故事。在這故事裡, 悟空拒絕服從,頭骨開裂, 他痛得在地上打滾。但忽然, 金剛箍來到盡頭, 不能再緊, 就斷了。因為, 外力是不可能戰勝內在意志的。 悟空得到徹底的自由, 故事從新開展。這樣的故事, 想看嗎?如果想, 就會看到。





下一個,是《水滸傳》的故事。



    



    如果說,《西遊記》是曾經受到閹割的,則《水滸傳》所受的閹割可能更甚。畢竟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閹割傳統, 一個人可以被閹,一部書, 也可能被閹。



    只有精神是不可閹的。只要分辨一點:「精神」是和「政治主張」不同的。中國歷史上的統治者, 都是只會看到各種似乎危害統治的政治主張,但對於精神, 卻是不加理會的。他們都對準了政治主張操刀。以為,割除了各種不同的政治見解,江山就可能永固。



    《水滸傳》中的精神, 是非常明顯的。所有的讀者, 都會發覺, 這書中描寫的一百零八條好漢,都有無比的性格魅力,和這樣的人交往, 是十分愉快的。因為, 他們才是具備人性的。完全是作為一個人所應該具備的性格。



    到底,這一百零八位好漢, 有甚麼共同特色呢? 書中說, 是一種「義」。而這一個字, 後來被人改了,變為「忠義」。梁山上的群雄「聚義堂」亦變成為「忠義堂」。到底要不要造反?一百零八條迫上梁山的好漢, 他們的政治主張如何?



    這就立刻有了無窮爭拗。



    今日流傳下來的《水滸傳》, 版本之多, 不堪卒睹。有七十回的, 亦有一百回的, 更有號稱「古本」的各種一百二十回的「水滸傳」。甚至連書名都改了, 改為「忠義水滸傳」。



    而所有的不同版本, 都有一個共同企圖, 就是要梁山泊好漢們投降, 接受招安。



    在書中的前半部, 有一個情節, 說宋江得到了神人賜給的「天書」。憑了這「天書」, 大約他能夠知道宇宙奧秘了。而且, 另有天上墜下的石頭, 上刻有一百零八條好漢的名字,說他們都是天上星宿下凡。



    但亦有版本,在書的最後一章, 說天書被收回, 而有刻名的石頭, 亦被雷擊,化為灰燼。意思就是說, 這一百零八條好漢, 是注定了要投降的, 根本不是好漢,而只是盜匪。



    水滸傳故事,經過這樣的修飾改寫, 其實已經被完全閹割了。這一群內心真純的好漢, 這一群正直完美的英雄, 出路應該如何?讀書的人, 看到他們那種走投無路的處境,肯定會有索然無味的感覺。



    所以, 我們說,「政治主張」是和「精神」是不同的。政治主張可能被隨意修改, 但書中帶出來的一種精神, 卻是不可能修改的。



    中國的讀書人讀書, 是很不容易的。要在慘受閹割的情節中, 看到崇高的精神, 需要特別的天份。



    今日, 再要研究這部書的原始政治主張何在, 已經沒有甚麼意義了。



    問題不是要不要接受招安。



    問題是,這一百零八條好漢, 為甚麼可以如此可愛?



    問題是,未來世界的精英們,當他們一旦明白了真正的中國精神所在, 世界會有多麼的不同?



    問題是:一百零八條好漢,他們的內在之美何在? 



    屬於靈性的精神,是本。而現實上的各種主張, 是末。



    很多問題, 在《水滸傳》裡是找不到的。你只能找到一種很間接的暗示。



    書中提到一塊天上跌下來的石頭。上面刻有一百零八條好漢名字的石頭。



    為甚麼中國精神,都和某一塊「石頭」相關? 是不是在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裡,「石頭」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水滸傳》的故事很長。但只要能夠分辨「中國精神」不是「政治主張」, 就夠了。在寂寞的人世裡, 你會無端端多了一百零八位好朋友。他們都是真心和你交往的。中國精神存在於他們的人格之中。至於可以隨意更動的故事情節,則是毋須理會的。



附錄   水滸之歌

     水滸傳  梁山泊  大英雄  真好漢  招安不  不招安  靈與性  笑呵呵

     自古來  偽冒多  改故事  刪塗我  有正氣  精神在  青史長  閃金光








下一個,是《石頭記》的故事。





   



    中國精神,從神話化為歷史,又從歷史化為文學。



    《石頭記》是比歷史更加真實的一部文學巨著。今日,我們仍然沒有一個適當名詞去描述這巨著。一般人說,那只不過是一部「小說」。甚麼是「小說」呢?漢朝的官方讀書人,當他們介紹文學常識的時候,說所謂「小說」就是「引車賣漿」的人(即小販),在街頭說的故事,是沒有甚麼意思的。「小說」比之詩詞文章之類,是全不入流的。



    《石頭記》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很多人從未聽過。但《石頭記》就是《紅樓夢》的原來名字。為甚麼《石頭記》會變成《紅樓夢》呢?其實「紅樓夢」只是書中所設的一個比喻,是書中一場戲中戲的戲名,大約是較有「商業」價值的, 所以就被人取用了。



    《石頭記》是一部龐大著作。裡面,幾乎包含了中國文化的全部內容。從前的人,迄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文化」兩字,仍是一個陌生名詞。人們根本全不知道「文化」是甚麼。《石頭記》就是在連文化是甚麼都沒有人知道的時代,開始了對這種文化現象的積極描述。



    為甚麼《石頭記》要這樣做呢?因為,《石頭記》同樣是受到夸父、女媧、卞和的啟發,是直接從那裡面傳承出來的。



    說起來,這只是不成熟的願望。以下的幾部文學巨著,有幾人願意看呢?如果一萬人中有一位,願意在一生之中,花費若干時間細看,他們,就是看見曙光的未來希望。   五部書,能夠看完兩三本的,已經很了不起。



    從世界文學巨著的範疇看,可以比較的文學作家,只有五個人。



    一個是俄國的托爾斯泰,他寫了《戰爭與和平》。



    一個是法國的雨果,他寫了《悲慘世界》。



    一個是西班牙的塞萬提斯,他寫了《唐吉訶德》。



    一個是英國的莎士比亞,其實他也是一個隱名人。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寫了一批劇本。



    一個是中國的隱名人,他寫了《石頭記》。



    其中,《戰爭與和平》刻劃的是「時代」。托爾斯泰拿的是一張利刀,他把俄羅斯在十九世紀的面貌,像切蘋果那樣,打橫割開了一塊,讓你細看。未曾經歷那個時代的人,未曾看過「戰爭」的人,大可細看。看完此書的人會發覺,自己不是只有一個生命的,是有兩個生命的。自己曾經在另一個時代,另一種文化之中生活過。你會非常自豪,而且自信。因為,自覺自己的識見,是一倍增長了。 



    莎士比亞描述的,是「人」,是各式各樣的人。他拿的也是刀。他也是非常冷的,毫不留情的,一刀一刀的把各種樣的「人」,切開任你欣賞。但你總是不容易比較,到底,「人」和「時代」,那一樣重要些。而當他們解剖的時候,那一位解剖家偉大些。   



    雨果描述的,不是人,而是人性。嚴格說,也不是人性,而是人性的「美好」。他不是冷的。他是熱的。看雨果的作品最好了。他總是給你無限安慰。他總是給你無限溫暖,無限信心,無限光明。所以,雨果死的時候,法國人那樣傷心。



    塞邁提斯所寫的吉訶德先生,我們中國人非常熟悉,因為,他就是西方的正能量阿Q。西方阿Q是正面的,中國阿Q才是負面的。我們可能從未知道,原來阿Q 也有正負兩種的。書中描述的不是「時代」,不是「人」,也不是「人性」,而是人性之中的「理想」。或者,我們會相信,這才是更加重要的。這一個有理想的傻瓜,可能比所有人都更偉大一些。何謂「理想」?簡單說,就只是「向上走」而已。倘若我們沒有了「理想」,我們就不可能進化,我們就只會向下走,就只能變成老鼠。所以,他也是十分重要的。



    至於中國《石頭記》刻劃的,不是「時代」,不是 「人」,不是「美好」,不是「理想」,而是「文化」。





    如果說,在「文化」裡面,一切都有了。有人,有人性,有時代,有理想、、、,但,這樣說,仍未能看到作者偉大的地方。



    作者之偉大,是因為,他不是順向的,他是逆向的。



    這話何解?看雨果就知道了。看法國人多麼支持他就知道了。雨果是受法國文化,甚至歐洲文化雨露滋潤的。他發揚的,是西方文化最積極的一面。



    只有本書的作者隱名人是在迫害中成長的。腐敗的文化,並未能夠為他提供支持力量。文化斷裂,風雨飄搖,文化的大廈,即將傾倒。而隱名人偉大之處,他能夠找到遠古的文化動力。他獨力支撐這將倒的大廈,他把遠古文化最優秀的一面,指給我們看。



    《石頭記》是一本全方位的大書。《石頭記》就是他要從一切角度,觀察、研究、分析這種我們今天叫作「文化」的東西。



    《石頭記》是包羅萬象的。裡面有詩詞歌賦,文章匾額,對聯謎語,說書笑話,所有各種文學的表現形式,都包括在內。而「大觀園」是一個象徵,裡面不只是文學,還有琴棋書畫,醫卜星相,建築結構,花草樹木,禽獸魚鳥,鍼黹烹調,等等幾乎是生活中的一切方面。書中各式人物眾多,正的邪的,好的壞的,有貞節,有豪俠,有剛強,有懦弱,有詩人文人,亦有神仙鬼怪,有僧尼道士,有娼妓優伶,甚至盜賊醉漢無賴,幾乎所有人世間的各種性格,描述齊全。人物總數,有人統計過,共有四百多人 。如果我們一生之中,無法經驗這許多人,書中都有典範,讓我們對比觀察。



    中國文化中的繁華一面,從各式豪華筵席宴會,到各種奢侈驕逸行為,到貪官廉吏,甚至各種宮幃儀式,喪禮吊慶,道佛經壇,貿易鑽營,全部齊備。書中描述一位農戶年節送禮的清單,有人研究說那不只是一張送禮清單,而是一張進貢皇室的清單。裡面羅列的物品,就使人嘆為觀止。至於這四百幾人中的行為描述,從愛情故事到謀生事業,甚至罪案死亡謀殺,也有多種不同花款,而且是中國式的花款:上吊自刎投河跳井吞金服毒撞階脫精,不一而足。如果要講人生經驗,一般人生活十世,亦不會碰到這樣多的教訓。如果說,《石頭記》就是一本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相信沒有專家學者反對。(以上資料,轉引自潘重規著:《紅樓血淚史》)



    唯一的反對者,相信只有作者自己。有人說,書的作者是誰和誰,都是不對的。書中的作者,早已經決心把自己的名字隱藏起來。他是隱名人。如果不隱藏,被查處抄家,自己的生命事小,書也不可能流傳出去了。



    為甚麼他要反對說,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呢?



    因為,百科全書是不會哭泣的。而書中的一個活生生的靈魂,卻在不斷哭泣,向我們述說中國精神的遠古傳承,受到了甚麼樣的折磨和傷害。



    他提供了希望。



    或者,唯有從這角度,才可能看到,這中國文化巨廈中,居住著的是怎樣的一個靈魂,這靈魂,是美麗可愛的,是玉一樣的靈魂。這玉,就代表了五千年遠古中國文化最有生命的部份。



    《石頭記》是一部巨構,故事非常簡單。



    話說中國某朝代有一個富裕家庭,誕下了一個可愛的孩子。這孩子出生,口裡是啣著一塊玉的。他就是賈寶玉。而這塊玉,是遠古女媧補天時候,所用剩的一塊五色彩石。由於是用剩的石頭,所以,這石頭就終日自怨自艾,以為自己能力不夠,不能發揮作用去補天。他是有一股動力在心的。他渴望貢獻自己。所以,他就降世為人了。因此,書的本來名字,是《石頭記》而不是《紅樓夢》。而且,作者是極其自覺的。他知道,自己是在做甚麼。他深知道中國精神之美。他就是要把這種美,在一種全面的巨構中呈現出來。



    賈寶玉出生在極富裕的家庭,但他的性格,卻是晶瑩純淨的。就像一塊寶玉那樣通透,光芒四射。他聰明黠慧,了解一切,在腐朽的大家庭中,卻從未受到污染。



    他是不受污染的,他只有困惑。



    問題是,寶玉因何不喜歡讀書?他提到,世界上只有一種「明明德」的儒書。其他所有的書, 都是被「混編纂」出來的(十九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絕對大事。但沒有人敢說出來。孔子刪除了百份之九十的詩篇。中國遠古神話, 因為孔子否定而流失。哲學思想, 都被儒學吞併了。秦皇焚書, 漢皇改書, 由漢朝到清朝, 中國所有的重要思想流派, 都是被暗中刪削改寫的。從莊子著作, 到《水滸傳》和《西遊記》, 一無例外, 所有重要的思想啟發, 都被刪除。中國人的眼睛,受到徹底的矇蔽。中國因此遭受極大的困難。天下人,無書讀。中國文化還可以怎樣發展?



   寶玉的父親迫他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寶玉完全抗拒。而那種時代,中國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他無處可逃,只有終日在詩詞和女孩子堆裡嬉戲。那時的中國女子,是毋須接受傳統教育的,也不用去考試,做官。比較地沒有那樣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終於,他遇到了一個理想的女孩子林黛玉了。兩個人迅速建立愛情。那是無可替代的真情。



    林黛玉也是一塊玉,但林黛玉卻是姓林的。為甚麼她要姓林呢?因為,她的爸爸林如海,也是姓林的。這林字,來自遠古的一片森林。夸父死的時候,所插在地上的一根手杖,後來就是化為一片森林的。林如海,中國精神像大海那樣散佈開去,多麼美麗。真是要多美,就有多美。當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深夜自思,想到這一片美麗的森林,就會重新鼓起無限的勇氣。如海的森林,本來就是只有一根孤立的桿子。



    林黛玉來自揚州。那是揚州十日的揚州。清兵曾經在這地方大屠殺的。賈寶玉來自上天,但林黛玉卻來自人間。不是人間,而是人間地獄。黛者黑也。黛玉就是曾經人間至痛至苦之黑玉,也就是黑獄。「黛」的意思, 就是青黑的顏色。她的痛苦,人間罕見,連寶玉也看不見。她死前最痛苦的一刻,是獨自一人的,連賈寶玉也不在場的。但作者已經寫了出來,痛苦已經化為中國精神的一部份,是中國人的共同傳承。未曾經歷至深沈痛楚的民族,在面對未來的時候,又豈有那種巨大的勇氣。堅貞與痛苦,賈寶玉和林黛玉,就是代表女媧和夸父的傳承。



    問題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是怎樣發生的?



    中國精神的故事,說到這裡,好像是已經很長了。但這一個愛情故事,卻是十分要緊的,和中國精神,有直接的關聯,不能不說。亦可以說,不明白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就不會明白中國精神。所以,雖然打字太多,手上的腱炎又好像要發作,但還是不能停止,要繼續說下去。



    故事是在第二十二回發生的。



    那時,賈寶玉還是個毛頭小青年,讀過一點書,卻是未曾明白的。他看過莊子的書,但他未必知道,莊子也是有人偽做的,他更未必知道,他所引述的一篇,正是莊子偽著「列禦寇」。書上說了一句「泛若不繫舟」,他覺得很好。甚麼是「不繫舟」呢?意思就是說:人生有如飄蓬,好像沒有繫上的小舟,隨水漂流,不由自主的。



    當日,賈寶玉正好心情煩悶,自然就覺得這樣的話中聽入耳了。後來,他又聽到了一些佛家禪語,說人生就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他更覺得妙極,幾乎就要馬上看破紅塵那樣。以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虛幻,問題只在自己能不能看破,而不在於能不能投入。這是一種很大的危機。



    大約他已經忘記了,他不是赤條條而來的。他是口啣著一塊玉來到世上的。他是有所肩負的。他是蘊含使命的。其實,如果我們想深一層,人生本來就是蘊含使命的,人不是不由自主的。這是夸父的教訓。天賦使命,是中國精神。



    黛玉比他的思想,成熟得多。畢竟黛玉是來自人間的。黛玉就用了一個問題,把他從幻想中帶了出來。



    黛玉笑問他,你名叫寶玉,你知道寶玉的意思嗎?黛玉說:「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你是寶玉,最有價值的是寶,最有堅持的是玉。你有甚麼價值?你會怎樣堅持?」



    這兩句話,寶玉一時未能回答。但這也正是中國精神最重要的地方。到底人生的價值何在?生命的堅持何在?夸父和女媧已經早有啟示。問題只是:你曾否想過,曾否問過。你生命的價值在那裡,你知道嗎?你會堅持下去嗎?



    以後,寶玉的生命,就有了根。寶玉從此以為,只有黛玉是最明白的。兩個人的愛情,有了異常堅實的基礎。而這種談話,在九十一回又進行了一次。那一次,賈寶玉的回答,就絕不含糊了。他說:「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路。花花世界,弱水三千。而他的路,只有一條。他的愛情,亦只有林妹妹一人。



    這一種想法, 本來很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是堅定的, 明白的。



    等到他後來發覺, 就連這一瓢,也是會打翻的。這寶貴的一瓢之水,也是會在瞬間消失的他就澈悟了。



    生命的價值, 根本不在這水裡,而是在另外的地方。物質世界,全是空虛。人的思想和行為,才是真實的。全書中的這許多正正反反, 真真假假的比喻, 都是說這同一個道理。人是用自己的行為, 和世界建立關係的。一瓢水,好像很真實,就好像你的肉體和財富那樣真實。 但要等到這一瓢水消失, 人才會看到, 真的真實, 是在甚麼地方。



    可憐的林妹妹,後來異常悽慘地死去。



    家裡人迫賈寶玉成親。只騙他說,新娘子是林黛玉。到揭開頭蓋才看到,原來是用薛寶釵換了。林黛玉被分隔在另外的地方,兩個人,無法相見。



    後來林黛玉因肺病而死。死前,焚掉所有詩稿。黛玉葬花、焚稿, 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戲曲故事,但忽略了黛玉辭世的真正哀傷。那是舞台技術也不易表達的。黛玉死時,只有一個小婢紫鵑相伴。她咳出來的一口濃痰,在痰盂裡顫蕩著,夾有鮮血,好像是一隻活物,把紫鵑嚇得半死。痰中見血, 按從前的常識來說,是必死的。所以紫鵑深受驚嚇。但這些畫面,賈寶玉全看不見。賈寶玉的痛苦, 因此更加深沉。絕對的痛苦, 迫人思索, 把智慧硬生生迫了出來林黛玉,這一塊青黑色的美玉,她的至深大痛,從此一直沈到中國人靈魂最底處。在適當的時候,這智慧是會發芽的。



    痛楚是必須的。曾經經歷絕對痛楚的中國精神,來自如此。



    人的智慧, 好像一個硬殼。必須要有一種非常的大力量, 把硬殼擊碎,智慧就出現。你會在痛苦中不斷的想、想、想, 忽然, 就大澈大悟了。有了智慧,痛苦轉化了, 人就清明了, 崇高的幸福感覺於是出現。(請參考李察著《莊子宇宙》第二章。)



    黛玉之死, 開啟了寶玉。《石頭記》是深奧的智慧。真正投入,就得到。





    整部《石頭記》好像一個巨大的謎語。裡面有很多反面說話。看書人常常被逼思索, 到底何謂「真」, 何謂「假」。而所謂「正面」和「反面」, 又是甚麼意思。這是不能從故事的外在情節去了解的。但投入的讀者, 很快會知道,生命中的一切正面反面, 真的假的, 內在外在, 原來道理就都是如此這般,是簡單得無可再簡單的。不能投入的外面人, 摸不著頭腦,他們無論看多次遍原著, 連著作等身的紅學專家都不會明白。但你投入去了,你是內中人, 你就全部了解:都不過是這麼的一回事。



    真心的人, 一定知道,生命是蘊含使命的。所謂「命」, 原來就是「使命」的意思。而「使命」是要藉著思想和行動去推動的,不是藉著金錢和地位去炫耀的。至於「使命」的成果,卻是在現實世界裡體現的。你活在世界上一百年, 你遲早是要走的, 但是地球已經被你推動。其實這也是希臘哲學的近似想法。這是很平常的一種道理。愚魯的人, 一輩子不明白, 為甚麼虛就是實, 而實就是虛。第一回開宗明義有言:「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就是點出了這種人和現實的關係。人是用思想和行動去和現實接觸的,不是只用軀體去和現實接觸的。人不是要佔有世界, 而只是參與世界。貢獻, 就是存在。沒有貢獻, 就是不存在。這是幾乎一切人生困惑的解答,也是《紅樓夢》亦即《石頭記》的哲理旨要。這是中國精神的訊息。



    而且,所謂「哲理」,亦即是對現實的了解,是道理分析,而不是宗教。《石頭記》的哲理並不是要否定宗教, 也不是要否定超自然的力量。書中有時提到的神仙鬼怪, 其實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份, 是與書中哲理互不排斥的。寶玉是一塊從天上落下來的石頭,而這塊石頭蘊含使命,這故事本身, 是一個哲學寓言而已。





    再不厭其煩的說一遍:甚麼是「哲理」呢?所謂「哲理」,其實就是「魔法」, 你明日了,你就掌握超能力(魔法),你就有天才,你就能夠起飛。這是與孫悟空的故事一致的。



    中國文化, 好像一個深不可測的迷津。這是書中第五回所設的一個比喻。至於怎樣從迷津中找到道路?書的作者說, 迷津只有一個木筏, 須由「木居士」掌舵,再由「灰侍者」撐篙, 就能帶你出去。就是說, 待到「木已成灰」的時候, 你就會明白一切。「木居士」和「灰侍者」, 暗指以後黛玉死亡的悲劇。木是黛玉的象徵。黛玉之死, 是寶玉智慧成熟的最後一個因素。絕對的大痛苦, 使智慧破殼而出。



    很多人看到這迷津寓言的時候, 都會輕輕放過。因為,這寓言是夾在兩段色慾故事之間的。過份留心色慾,就看不見其中的微言大義。



   黛玉痛苦死亡, 同一時間,一向自幼一同長大的薛寶釵,卻喜滋滋地開始了掌握賈府權力的野心。她勸喻寶玉讀書考試。封建儒學,一向是寶玉深惡痛絕的。世間上,只有林黛玉一人是從來不會這樣勸他的。寶玉自然十分了解。這醜惡文化的黑暗勢力,已經進人他的房間, 是他的正式妻房。因此寶玉也微笑答應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讀那樣的聖賢書,也不太難。賈寶玉只花了一個月時間讀書,就去應考,考取了全班第七名。那是一個可以當高官的資格了。考試完畢,考生魚貫出場,在場外等待的家丁,再無法找到他。賈寶玉已經自行失蹤。他已經出走,徹底離開了這一所舊文化的大廈。



    後來他還回來了一次。那次,是向他父親辭別的。那是一個深深的白色夜晚。天上飄著很大的雪。他的父親剛從遠地乘官船回來,尚未到家,暫泊一處鄉鎮碼頭,上岸正待稍歇,就見到了寶玉。寶玉身披紅色大斗蓬,正在遙遙向父親下拜。陪著他的,有一僧一道。他父親還未開口言語,他已轉頭走了。



    《石頭記》的作者隱名人,是不是暗示,中國精神,就是一僧一道?當然不是的。那只是一種掩眼法。中國精神,貫穿全部一百二十回的巨著裡面,就是夸父和女媧的精神。中國精神就是卞和帶回來的一塊寶玉,而我們身上都有偉大任務,要彌補天下間所有的不平衡。中國人知道自己的價值何在,更知道自己的堅持何在。中國人絕非不繫之舟,亦非赤條條無所牽掛。中國人是有心的,是有牽掛的。中國人相信:人是天賦使命的。



    令人依依不捨的只是那一個白茫茫的雪地夜晚。這是文學上異常重要的一個唯美畫面。如果沒有了這畫面,全書就沒有歸結。這是隱名作者的天才結穴之處。如果說,這部書是另外一人續寫了後四十回的,則不但是沾污了天才作品,更是毫無藝術感覺的純胎, 盲眼瞎說,看不見中國精神了。



    畫蛇添足,還要再補充一點。到底這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庸俗文人、壞鬼書生, 都喜歡改寫名著。改編劇本, 寫一幕賈寶玉回來, 拜祭黛玉之墓, 不是很好看嗎?到底要給這愛情故事一處結局啊;雖然很難寫大團圓了。除非製造情節, 讓賈寶玉一同死去, 讓兩人天上相見。為甚麼只讓賈寶玉回來, 辭別父親賈政?作者的用意, 還是讓有心人自己去想好了。幾乎是一定會明白的。至於小說中所安排的大團圓, 說賈府後來家道復興,仁慈的皇帝發還所抄去的家產, 不過是虛張一筆, 讓小說在一個安全的, 不得罪權貴的環境下生存下去而已。真正的結局已經完了,賈寶玉已經徹底離開了。同時, 我們亦可能得到一種啟發, 看穿了生命中各種真假現象的背後實質。



    在全書結局處, 作者寫下了另外的兩句對聯, 和卷首聯呼應:



    那是在一處「真如福地」上的聯語:「假去真來真勝假, 無原有是有非無。」



    人的使命, 是在現實世界裡體現的。這就是真真假假各種幻像的最終實質:畢竟, 生活現實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的名字是假寶玉,但他帶來了靈性的真相。作者的意圖也不是要給寶玉一個結局, 而是讓他引領我們去尋覓智慧。因為, 所謂「寶玉」不是一個人, 而是一種象徵, 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所以,《石頭記》也並非黛玉和寶玉的愛情故事, 而是一種文化要往何處去的智慧思考。何所往?看將來。



  附錄   石頭之歌

     紅樓夢  石頭記  賈寶玉  啣寶玉  接使命  降人間  林黛玉  黑色玉

     大智慧  誕地獄  大觀園  喻文化  百千世  萬萬家  無腸蟹  橫在中

     八股文  攔心胸  前賢書  全部改  遮阻障  矇眼目  有心人  無書讀

     玉有心  玉愛紅  害國家  祿蠹蟲  黛玉死  寶玉醒  迷津渡  水澄清

     悲苦痛  心門開  白茫茫  大雪夜  何所往  看將來










下一個故事: 「司馬遷和漢武帝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的故事,前述幾個是最具代表意義的。



    而以下的司馬遷故事, 有一點點不同,也不容易說得清楚。



    司馬遷是曾經遭受最大屈辱的中國人, 但也是極盡堅持的中國人。



    所謂「堅持」, 本來是毫無意義的。比如有人說, 他堅持要喝最上等的咖啡,沒有最上等的咖啡, 就寧願不喝。這種堅持, 意義是很微小的。但司馬遷的堅持不同。他堅持的是﹁使命」。



    所謂「命運」,並非庸人的趨吉避凶思想。而是知道自己的天賦使命。



    他知道, 自己是要做這件事的。他知道, 他是絕對要做這件事的。而世界上, 也只有他自己一個, 是能夠做這件事的。而且, 他知道, 自己是無可替代的。於是, 他就在一種難堪的屈辱之下, 做成這件事了。



    事實是,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那種以為, 沒有了誰和誰都是沒有關係的,人都是可以替代的想法,是有害處的, 也是不對的。如果人可以替代,人的價值就完全消失了。就真的好像機器零件, 用完即棄。但人是不能放棄的。



    他是少數有幸看過古書的中國人, 他知道自己有這種責任, 要把所知道的寫出來。他的堅持, 和夸父的堅持,卞和的堅持,甚至漢武帝的堅持, 雖然不同, 但內裡的中國精神都是一樣的。



    漢武帝劉徹給李陵五千步兵,叫他征討匈奴。他在沙漠中行軍三十餘日,挺進到蒙古肯特山附近,和匈奴三萬騎兵相遇。李陵以步兵迎戰,殺敵數千,其後匈奴增兵至八萬。浴血苦戰十餘日,輾轉五百公里,最後只餘十幾人。李陵被俘。



    其後漢武帝在朝廷徵詢意見。但武帝不是檢討戰爭失敗的原因, 而是認為李陵應該自殺, 不應該投降。司馬遷稍為維護李陵,武帝大怒。司馬遷以為, 李陵被俘, 可能尚有另外作為。武帝盛怒中要處死司馬遷,其後改為宮刑。李陵本人則全族被屠,年老的母親,亦不倖免。(詳情請參看柏楊著的「中國人史綱」。)



    司馬遷只是說了一句忠直話得罪皇帝,皇帝就把他閹了,罪名是「誣罔」。本來要腰斬,但交出贖金或自願閹割,則可免死。



    司馬遷並無贖金,而所有的好朋友忽然避面。皇帝親近的官員,一句好話也不說。他到底是寧願死,還是寧願忍受屈辱?在做一個死人和一個閹人之間,他必須抉擇。



    他說:「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生命用途不同,輕重就不同。



    他說:「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環境有如糞土,為何仍然浸在其中,極盡卑微地活著?因為,他相信一己的心力尚未用盡,他希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希望的是研究天和人的關係, 明白歷史的變化規律, 把書寫出來。這就是今人所謂的「理想」。他需要堅持的, 就是這麼樣的一個理想。                                       



   「宮刑」是生殖器官閹割,生理心理,極大痛苦。



    得罪皇帝, 本來是死罪。但漢武帝劉徹未必不知道他是罪不致死。按當日漢朝規矩, 他仍可以自贖。但司馬遷是清官。家貧,不夠錢自贖。 既沒有錢贖罪,還有一個辦法可以免死,就是接受腐刑(即把生殖器官閹割了)。結果他是自請受腐刑,把生命保存了,因為他書沒有寫完。



    當時,贖死罪,只要幾十兩黃金就夠,而司馬遷身為朝廷命官,家裡竟拿不出此幾十兩黃金。那時的朝廷貴人,家裡千金萬金多的是。



    司馬遷兩次在文章中提到,好幾位前人, 都是遭逢慘變,發憤著成傑作。他就是用這些前人的例子去激勵自己的。



    他所列舉的例子, 第一位是寫作《周易》的周文王。據說他是在羑里坐牢時作此書的。第二位是孔子。孔子在陳蔡遭難,寫了《春秋》。第三位是被放逐的屈原,他放逐後的傑作是《離騷》。第四位是失明人仕,名叫左丘明。他寫成了《國語》。第五位是寫作《孫子兵法》的孫子。他是雙足被斬斷之後才寫書的。第六位是呂不韋,他流放於蜀國, 寫成了《呂氏春秋》。第七位是韓非,他在獄中著書,寫成:「說難」,「孤憤」等著名文章。此外,尚有詩經三百篇,司馬遷說,那些都是聖賢發憤的作品。



    問題是:到底要有多大的痛苦, 才能逼出天才?



    司馬遷所曾經經受的痛苦, 使人深思。到底他的痛苦何來?弄清楚這一點, 有助於我們了解中國精神是存在於一種甚麼樣的特殊情勢之中。



    最使人不忍心是他的汗。



    他認為,去除生殖器官,是作為一個人的最大侮辱。他說,「悲莫痛於傷心...而詬莫大於宮刑。」而他之所以仍爭取活著,目的只是要窮究天人關係,明白歷史變化,把想法貢獻出來。如果不是身負使命,如何忍受糞中生活?



    可以想像,這一種「使命」的感覺,力量一定非常巨大,使人甘受一切痛苦,極度發揮能量。他說,他每一想到這件事,就「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霑衣也。」(致任安書)



    所謂「腸一日而九回」, 是要有感覺的人才能明白的,知道腸臟抽縮, 是何種感覺。他每次出門,都是茫茫然, 不知道自己要去甚麼地方。每一次想到這件事, 背後就不自覺的發汗,衣裳黏在背上。這一個「霑」字, 是很難使人忘記擺脫的。



    極度的痛苦,使人深人思索反省:到底他的痛苦跟卞和有無不同?



    到底割去一隻腳, 和切除一條陰莖, 有甚麼不同?



    卞和所感受的是「痛苦」, 而他所感受的是「恥辱」, 兩者有區別。卞和跟他是完全不同的。卞和並沒有他的儒家包袱,而他的痛苦,主要是從一種異常牢固的思想系統來的。



    儒家認為, 人是有等級差別的。最高的是聖人天子, 而最卑下是閹人奴隸。司馬遷所不能忍受的, 是屈辱,而不是痛苦。



    如果他的腦子中沒有了「尊」和「卑」的預設思維, 感受就大不一樣。切除一條陰莖,和砍斷一條腿, 完全是一樣的。那是光榮, 而不是屈辱。



    就好比今日的人, 失業掃街清糞, 碰見舊相識的熟人, 也能輕鬆度過, 不會難過得要死。



    而最難使人了解的中國精神, 在這裡忽然非常清楚的呈現了:儘管他感受屈辱, 為何沒有放棄堅持?



     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因為,精神是超越於思想和理論的。不同的主張和學派, 甚至宗教中的教義, 都是外在的。而精神是內在的。他的堅持, 就是中國精神。



    就是這一點精神, 使人寧願承受。如果沒有這一點精神, 他早已寧可死去。



    所以,中國精神是貫穿的,就好像一根脊樑那貫穿了整個的人。至於人的高矮肥瘦,甚至衣飾冠冕, 都是次要的。 儒家法家之類, 都是外在的, 次要的。



    所以,他的堅持, 和卞和的堅持,是一樣的。



    另一事例是宋代的文天祥。文天祥也是儒家思想深厚的。元朝的侵略者不斷迫他投降,都沒有使他回心。忽必烈派出不同的宋朝降臣去勸, 他完全不為所動。到最後, 忽必烈派出已經投降的宋恭帝去勸他。試想, 宋朝已經覆亡, 而皇帝亦已放棄江山, 他忠心的對象, 已經不存在, 他還可以怎樣? 但他仍是照樣堅持。他見到宋恭帝, 立即跪下大哭,只請宋恭帝回去。那宋恭帝自然也不好再說甚麼了。



    因為, 他是有脊樑的。一股無與侖比的精神, 一直在支持著他。天地有正氣,正氣是超乎學派和理論之上的。而他的正氣, 已經超過了一般的「忠君愛國」範疇了。在無君可忠的情況下, 他仍是非常清楚地知道應該怎樣做的。



    此處, 更必須一提是漢武帝本人。漢武帝手持權力魔杖 ,有全權任意處置手下的文武百官,他的心中, 也有一點中國精神嗎?



    這一根權力魔杖, 使漢武帝無法真正明白自己, 而歷史和以後的人, 也難以明白他。



    權力魔杖, 是一個名叫叔孫通的人帶到漢朝的。



    以下就是叔孫通的故事。故事原來的敘述者是漢朝的班固,收在《漢書》裡。這裡摘錄柏楊的描述:



    ...劉邦當了皇帝之後, 他的那些大臣將軍,都是當初一塊的朋友,在皇宮裡,就像過去在劉邦家裡一樣, 大吃大喝, 喝醉了放聲高歌, 還拔出刀劍砍柱子助興。不但一團糟亂, 而且潛伏著可能被野心家利用的危險。劉邦知道應該改正, 但他不知道如何改正。儒家學派的機會來了, 這正是他們的專長。博士之一的叔孫通就請求由他制定朝見皇帝的儀式:簡稱「朝儀」。劉邦對儒家學派的複雜繁瑣, 深有戒心, 所以他吩咐說, 「你可以嘗試, 但要簡單, 在我能夠辦得到的範圍內去做。」



    叔孫通特地到儒家學派發源地魯國故都曲阜, 請了三十餘位專家, 連同自己的門徒一百餘人, 共同擬定規章, 並加以演習。一個月後再集合大臣將軍們演習。



    到了本世紀第一年, (公元前二零零年)長樂宮落成, 群臣朝賀, 正式啟用「朝儀」。大臣將軍們在宮廷官員(可能是太監之類)引導之下, 順序入殿, 分為兩班, 在兩廂坐下,(那時侯的坐, 是坐在跪著的自己的雙腿上, 一直到紀元後九世紀以後, 中國才流行椅子凳子)。禁衛軍官則在大臣身後持著武器站定(百官執戟傳警), 然後聽見一連串官員, 從遠到近的傳報:「皇帝駕到。」劉邦坐著特製的用人拉的「輦車」, 像舞台上的鏡頭一樣, 適時的緩緩出現。宮廷官員引導大臣將軍們按照官職大小的順序,一一唸出他們早已背誦得滾瓜爛熟的祝賀言詞。這時, 宮殿上沈靜肅穆, 人人震恐。



    接著,宴會開始, 大臣將軍們都向前伏著身子,仰頭上望,任何人都不許可挺直脊樑,端端正正的向前平視:必須爬到地下, 再仰頭上看(諸侍坐殿下皆伏仰首)。這是一個使人起雞皮疙瘩, 自我斲喪的猥屑姿勢, 但儒家卻正用它來表示君王的尊貴和臣下的卑賤。宴會進行中, 再順序的向當了皇帝的劉邦敬酒祝壽。最後, 宮廷官員大聲宣佈:「宴會禮成。」



    專門負責糾察朝儀的官員(執法御史)出現, 把動作不合規定的大臣將軍, 一一趕出殿外, 指控犯了「失儀」之罪, 提出彈劾, 要求處罰。這種情形往往只罰錢了事, 但皇帝也可能藉此良機,予以免職或砍頭。於是一場宴會下來, 沒有一個人敢再喧嘩吵鬧。(今人所謂「失禮」或「失儀」, 深刻的根源是在這裡。)



    劉邦大喜說:「天老爺,我到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威風(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立即擢升叔孫通當九卿之一的「奉常」(典禮教育部長), 賞黃金五百斤,門徒們也都一一升官。久處在窮困而又絕望環境中的那些門徒,禁不住大聲歌頌他們的老師:「叔孫通真是聖人...」



          x      x      x



    以上一幕, 粗看好像是鬧劇, 其實是非常嚴峻的歷史悲劇:權力魔杖,到了此刻, 已經煆成。此後,這一根權力魔杖,一直肆虐在神州大地。由漢朝發展到了明朝, 形成了最腐敗的絕對權力。明朝有廷杖之設, 大臣偶然得罪了皇帝, 就立刻拖在地上脫掉褲子打屁股。直打到屁股的肌肉完全爛掉見骨, 老臣子的臉在地上撕磨, 鬍子和牙齒與及唇臉的肌肉血肉模糊一片。



    在漢朝只是俯伏, 在明朝就要脫褲。



    不要以為, 這只是簡單的「人權」問題,其實更重要是智慧的斲喪。所謂「真理」,再無任何存在的空間。一切都是權威,而所謂權威, 到了最後, 就化為絕望的愚蠢。



    我們一般人以為,所謂「愚蠢」只是某些蠢人的笑話。其實, 文化的愚蠢, 正正是集體失敗的原因。漢高祖劉邦歡喜享受皇帝的威風。 他未必想得到, 這種威風,會使智慧消失。



    漢武帝是漢代的第七任皇帝, 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的孫子。權力魔杖到了他的手中,也同樣使本來是智者的他, 迷失本來的智慧。



    但他只是迷失智慧, 而不是永久失去智慧。他晚年的後悔,可以証明。



    漢武帝一生有幾件大事。



    包括了一、排擠所有學術研究,獨尊儒術。二、遠征匈奴,平定邊疆。三,決定太子登位,母后必須歸天。四、以腐刑閹割司馬遷,迫成史學鉅著。



    叔孫通是漢高祖劉邦時期的人, 他起用朝儀, 造成了皇帝的絕對權威。到了第七任的漢武帝劉徹, 則出現了另一個儒家的「大儒」董仲舒。董仲舒得到漢武帝的重用, 提出了「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政策。



    政府用力排擠所有其他思想, 就不止是尊卑問題了。尊卑思想是在內在導致智慧消亡。學術排擠, 則是在行動上直接逼使智慧消亡。



    就好像一根有用而過度運用的魔術棒, 把真理花園的所有其他花朵, 都打爛了,只餘下一朵畸型發展的花。此後兩千年的中國人思想模式, 都被規定了,只許在特定的模式之下思考。



    漢武帝劉徹本人, 其實是聰明而且富有魄力的。他用盡心力,要使國家富強。他力抗匈奴, 使國家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如果他征服匈奴失敗, 歷史就要全部改寫。



    漢武帝後期, 相信巫術,以為想奪取權力的人, 會用巫術,在屋子裡埋藏木人咒他。他聽信讒言, 以為第一次冊立的太子劉據用巫術謀反,就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相信了,連場戰禍, 逼死自己的孩子。其實在太子家中搜出的木人,只是進讒者在插贓嫁禍。不過他的兒子想說清楚問題,也全無機會。

 

    巫術和儒術, 是對立的兩種思想。到底漢武帝怎樣從儒術走向巫術, 有待研究。非黑即白的相反思維是很容易出現的。特別是在智慧消亡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



    如果智慧沒有喪失, 是不會輕易聽信讒言的。司馬遷說:「前有讒而弗見, 後有賊而不知。」未必就是他的寫照。非常精明的君主,卻看不見野心的外敵, 是常見的。但他完完全全看得見匈奴的凶險,只是看不見圍繞身旁的親信和得力手下, 其實就是讒言小人。



    故事峰回路轉, 終於,他後悔了。發表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封自己檢討的詔書。本來, 叔孫通曾經主張:「人主無過舉」, 有錯是不可承認的,而且是不可讓人知道的。但他仍是承認了。(參看《前漢書:卷四十三》)



    或者他只是後悔逼死了親生兒子。但問題也沒有這樣簡單。



    在《資治通鑑》卷二十二裡面, 有他的真正聲音:「朕即位以來, 所為狂悖, 使天下愁苦, 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 糜費天下者, 悉罷之。」



    後代的人, 說那就是甚麼「罪己詔」,其實未必正確。無數封建帝皇, 到了走投無路就寫「罪己詔」, 以為自己只是沒有遵從儒家的教訓, 是不同的。



    漢武帝只是在內裡有一種精神, 使他最後終於超過了儒術和巫術的障礙, 看到一個君主應該怎樣做。如果他連這一點精神都沒有, 就和後世的大量昏庸君主沒有不同了。



    司馬遷的作為, 是出於中國精神的使命感。問題是: 漢武帝可也有這一點使命感嗎? 他完全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嗎?當然不是的。漢武帝也是和司馬遷一樣, 有精神的。就是這種感覺, 使他竭盡心志, 東征西討, 使中國能夠在一種穩定的環境裡發展。而且他在權力魔杖的巨大引力之下做事,更加困難百倍。



    他一早已經看出外戚問題的嚴重。他晚年在立太子之時, 就把太子的母親鉤弋夫人殺了。



    為甚麼太子登位必須殺死母后?武帝已經想到,私有天下,皇位世襲,太子年幼, 必定帶來不穩定。他所要冊立的小兒子, 只有八歲。預先殺死太子的生母,就是預防外戚干政。他不願意見到, 自己死後皇后母家的大群國舅之類人物, 進宮主持大局。但犧牲一個哭啼啼的女性,於事無補。 漢朝就是在外戚和宦官的多次災害中滅亡的。



    只是, 我們也可以從這一件事看到他的心事。他只想政權延續,不想滅亡。他必定知道, 這才是他自己的真正使命。雖然, 他已經無能為力了。權力魔杖, 也無用了。但無論如何, 他能夠知道後悔, 就說明了, 他的內裡, 也是有一顆火焰的。

附錄  司馬遷之歌



     司馬遷  被人閹   漢武帝  失良才  苦困厄  心悲哀  寫鉅著  成偉業

     代代傳  反反覆   壓力大  命自強  講享受  生轉死  盡綿力  死而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